事迹材料的编制不应当受到个人偏见或者情感的影响,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的过程中肯定要强调用词恰当,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抗战女英雄事迹7篇,感谢您的参阅。
抗战女英雄事迹篇1
王朴,也叫作王璞。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住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 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让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一起,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鬼子和你这个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的,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大声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狗汉奸!”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八路军、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为了纪念王朴,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抗战女英雄事迹篇2
长白山南麓,浑江东岸,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陵园巍然矗立山冈。
60年,21000多个日夜。多次立下军功的英雄老兵徐振明,始终守护着这座陵园,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
今天,十来岁的孩子都在和平的环境中茁壮成长;70多年前,他们的同龄人却不得不面对血与火的淬炼。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当时不满16周岁的徐振明从家乡所在的苏北沦陷区出发,一边要饭一边找寻八路军。最终,他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
“听说我想参军,营教导员就问我,怕不怕死,扛不扛得动炮弹,敢不敢杀鬼子。”因为年龄太小,徐振明被安排当通信员。
新兵培训时,两年前牺牲在林海雪原的共产党员、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将军,成为“娃娃八路”心中的英雄。
“教导员多次跟我们讲杨将军的抗日故事,讲他在冰天雪地里吃不上、穿不上,却战斗到最后一人、最后一刻……”徐振明回忆说,“我们听后特别感动,发誓要向杨将军学习,保家卫国、抗战到底。”
当时,八路军与日寇的战斗时常发生,参军不久的徐振明很快就开始拿起枪上前线了。
那年初冬,徐振明所属部队在莒县伏击一股日军。“突然,(鬼子的)一发炮弹在(我)身后爆炸,我后背受伤。营教导员让我撤退,我没答应。”徐振明对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他苏醒过来,他发现自己趴在担架上,正要被抬到后方医院去。此刻,日寇正疯狂向他们所在的方位突围……
“八路军常讲‘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用叫唤’,面对这个情况,我怎么能离开战场!”徐振明忍住剧痛,爬下担架,从牺牲的战友身边捡起枪支和弹药,回到阵地。他的英勇表现,极大鼓舞了八路军指战员的斗志。大家并肩血战,直到胜利。徐振明获得了参军后的第一个一等功。
连队里,有一名比徐振明还小的“娃娃八路”——14岁的小卢。“我俩跟亲兄弟一样好。但不久后的一次战斗中,小卢头部中弹……”徐振明至今忘不了他当年的战友,“他牺牲在自己的家乡,他父母和姐姐知道后都哭得不成样子,我也哭了好几场。”
回忆起牺牲的战友,90多岁的老人一次又一次中断讲述,泪水涟涟……
1945年,徐振明和战友们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他也没想到自己很快就来到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白山黑水。
“根据上级命令,我们部队从山东行军58天,来到东北。”徐振明回忆说。四平战役、锦州战役……老人已记不清参加了多少次战斗,只记得每天啃着高粱窝窝头,脚步停下来就是打仗,打完仗就接着行军。
锦州战役前,徐振明是侦察班副班长。“我带着5个战士,从国民党军阵地抓回俘虏,获得了重要的情报。”
参加完平津战役,他跟着部队一路南下,直至南海之滨,再折向云贵高原……徐振明用自己的双脚,标示出解放战争最为漫长的行进图。“天安门升起国旗、新中国宣告成立的时候,我们的部队还在湖南作战。”
1950年10月,身为步兵连长的徐振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394.8”高地战等著名战斗。“天上敌机狂轰滥炸,地面枪林弹雨,我们是为祖国而战,没有人怕死!”徐振明回忆说,“在争夺‘394.8’高地的拉锯战中,我们连270多人参战,最后只剩下十来个人……”战斗结束后,徐振明再立一等功。
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牺牲18年整。吉林通化,浑江东岸的山冈白雪皑皑,各界人士隆重举行公祭安葬大会,抗日英雄长眠在他生前浴血奋战的地方。这一年,徐振明随部队返回通化,随即以营职干部转业。
徐振明有3个岗位可选,但徐振明果断地选择到靖宇陵园工作。他听着将军事迹,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他庆幸自己能够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情。
“当时地方很缺干部,转业时选择也多,但我受了一辈子革命教育,崇敬杨将军,心甘情愿为将军守陵。”徐振明说,即使时光倒流,他也不会改变决定。
“全国那么多人崇敬杨靖宇将军,只有我有机会为他守陵。”他说,“我既是自己在守陵,也是代表牺牲的战友为杨将军守陵。我守在这里,感觉自己还跟战友们在一起……”
传承——自己守陵一生,又动员儿子接过守护英雄的接力棒
靖宇陵园建成时,整个山冈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丛花。
徐振明带着陵园几位职工一起挥锄抡镐、植树种花。几年后,陵园夏日繁花盛开,冬季满眼苍翠。
徐振明爱陵、护陵是出了名的。遇到刮风下雨,他深更半夜也会到陵园巡查,看看屋瓦是否漏雨,看看树木能否挡风。
徐振明更容不得别人对杨将军和陵园有一丝不敬。有一次,有个人参观曾有些不屑地说:“这个陵有什么可守的?”徐振明一下就急了:“要是没有这样的陵,这样的英雄,能有你的今天?!”那人听后,红着脸不断道歉。
为了使这一块肃穆之地不遭到人为破坏,徐振明想尽一切办法。
空闲时间,徐振明或乘坐牛车,或双脚步行,深入群山密林,寻找杨靖宇的珍贵遗物,踏访旧址,收集故事。
1980年,徐振明离休。他对陵园放心不下,就劝说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徐永军到陵园工作。但徐永军没打算接父亲的班,而想去闯世界。
经过3次长谈,徐振明终于说服了儿子。至今,徐永军守陵也已整整37年了。他仍然牢记父亲的要求,每天早早来到陵园,把将军的铜像擦拭得一尘不染……“像父亲一样,我对陵园、对杨靖宇将军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出差时间稍长,就会特别想念。”徐永军说。
离休后,徐振明还是满心牵挂。经过再三请求,他回到陵园当门卫,继续为将军清扫落叶、清理积雪……
他还经常应邀为学生和部队官兵上革命传统教育课,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孩子们和官兵们讲述那些感动过自己的事迹和经历。
如今,徐振明已经年过九旬,但只要天气晴好、身体尚可,他就会坐上轮椅,让儿子推着,到陵园四处巡查,静静瞻仰将军的陵墓和塑像,亲手抚摸那些早年种下的松柏。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牺牲的英雄……”采访最后,这位老人郑重地说。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徐振明矢志不渝,守护着英雄的陵园,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家园。
抗战女英雄事迹篇3
高志航大队长首战击落日本轰炸机六架,创下中日空战全胜纪录,打破了"皇军无敌"的神话。
芦沟桥事变后,日本立即以海陆空三军,展开对上海大规模攻击作战,日军在开战之初,就企图以优势的航空兵力,歼灭刚刚培训成立的中国空军。事实上,日本空军当时根本不认为"年幼的"中国空军有任何的战斗力。
因为就两国兵力比较,日本拥有自行生产的先进战机三千二百架,而中国只有购买拼装二手各国杂牌战机三百架,训练与后勤均落后于日本许多。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清晨,中国空军主动对黄埔江上的日本海军舰艇发动攻击,日军盛怒下立刻调动从台湾飞来的木更津联队与鹿屋联队战斗机,企图一举消灭南京、上海地区之所有中国空军基地。不料当天入侵的日本机动群,遭到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长高志航率领的战机反击,结果,中国空军以六比零击落日机,首开中日空战全胜纪录,打破了"皇军无敌"的神话。
全国百姓从广播里知道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一泄屈辱之气。国民政府宣布八月十四日为"中国空军节",高志航大队长被誉为"空中战神"。
高志航,一九0八年出生于东北一个农户家庭,十七岁获东北陆军军官学校选派赴法国航校学习飞行,虽然是异国学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但他精力充沛,好学不倦,基本飞行技术掌握很快,继而专修驱逐机专科。学成归国后,任张学良部东北航空处飞鹰队少校队员,再担任东北航空教育班少校教官。
九一八事变后,高志航不愿在东北当顺民,登上了满载流亡难民的列车,入关南下投效中央,定下了抗日复仇的决心。一九三三年,高志航进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高级班学习,毕业后以上尉阶任中央航空学校教官;一九三六年底,高志航调任第四大队队长,他一贯严于律己律人,号召平时如战时,吃饭限时五分钟,加油自己动手,不假手于他人,生活上亦与部属同甘共苦。在他的训导下,第四大队训练精进,成绩特优,成了一支赫赫有名的队伍,他本人也于次年五月晋级中校。
一九三七年上海保卫战爆发当日,第四大队由河南周家口奉命立即迁到南京,担任战场制空任务。八月十四日,高志航在杭州笕桥机场接到警报,驻在台湾的日本海军木更津航空队十八架轰炸机越海来袭,他立即命令第二十一中队"飞机不要停飞,一半起飞警戒,一半加油待机出击",并以信号指示正好赶来的二十二、二十三中队留在空中,他自己架机霍克三式战机升空,率队迎战来犯敌机。当他在空中发现敌机时,便作了一个动作,提醒跟在身后的机群,自己架机直扑过去,瞄准一架敌机,一阵炮火,首创纪录,僚属见状士气大振,纷纷加入战斗,四处开花。短短的空战,高志航击落日机两架,全大队击落日机六架,我方毫无损失。
当晚,日本广播称"十八架飞机中,有十三架失去联络"。
八一四笕桥空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重创强敌于空中的纪录,是中国空军史上最光荣的一页。日本则为讨回军威,在第二天即对中国空军作全面报复性攻击,结果,在连续三天的中日密集空战中,日机再被击落四十六架之多,木更津与鹿屋联队可以说出乎意料地被中国空军打得溃不成军。
高志航不久便升任空军驱逐司令,同年十一月,他奉命至兰州接收苏联e-15驱逐机,率机十三架飞抵河北张家口机场,二十一日清晨,遭长城方向飞来日本飞机九架袭击机场,他一面命令飞行员迅速起飞参战,自己不顾日机机枪炸射,飞奔强行登上座机,命机械师开动引擎失败,此刻,一颗炸弹落在他机舱前头,高志航与座机一同被炸得粉碎,机场同胞见状纷纷落泪,烈士时年二十九岁。
高志航殉国后,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并追赠他为空军少将。
抗战女英雄事迹篇4
在抗日战争中有英雄,也有小英雄,那小英雄的童年是怎么样的,让我带着我的童年与抗日战争小英雄的童年比一比吧!这位小英雄的名字叫海娃。
海娃他不仅是儿童团团长,还是民兵中队长老赵的儿子。他每天一边放羊,一边放哨,监视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海娃放学时,发现炮楼里的小鬼子们进山抢粮食去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所以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连信带图一起交给八路军张连长,为了不让鬼子们引起怀疑,他便让儿子海娃去送信。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几根鸡毛,就知道这信一定十分重要,二话不说就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事事难料,这不,海娃在送信的必经路上的一条山沟里碰上了日本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的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
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什么也不顾,急急忙忙跑到羊圈里,从“老头羊”的尾巴里小心翼翼地把鸡毛信取了出来,一口气跑了好几里路。可是,后面伪军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了回去。后来,日本鬼子让海娃带路,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子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趁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高,鬼子见海娃跑了,便开枪打海娃,那子弹不偏不倚正巧射在了海娃的手上。海娃忍着疼痛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八路军叔叔……”在海娃的努力和坚持下,终于把信交到了张连长的手中。
这就是海娃的童年中的一个小故事,由此事可以看出,海娃的童年是多么的悲惨,是多么的痛苦,是多么的难过。在与我的童年来比较,看出我的童年是多么的快乐,是多么的开心,是多么的高兴……在海娃生活的那个年代里,到处都弥漫着浓烈刺鼻的火药味;在我生活的这个年代里,空气中都荡漾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是多么大的差别!
我的童年与海娃的童年相比,是不是差距很大,这样也可以看出海娃是多么的勇敢,是多么的坚强,是多么的乐观……
抗战女英雄事迹篇5
抗日英雄赵尚志
抗日英雄的故事,抗战期间7位抗日英雄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五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终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向用原先的名字。但很少有人明白,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194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之后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将军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立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到达数千人。之后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抗战女英雄事迹篇6
刘传文
原名刘坚,罗浮徐东乡笠石人。他为人勇敢刚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他父亲刘观英,母张氏,有两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贫苦,难以度日。他在小学读至十三岁时,因家贫辍学,尔后,跟他叔父刘镜渊(军刘志陆部下当副官)在部队当勤务员,经过三年的部队生活,看出政治腐败,军心涣散,感到长此下去,没什么前途,便离开部队,回家耕田,农闲磨豆付,做付竹出卖。以后,又在徐田村谢自瑶手下当民团,因谢在徐田村设卡抽税,苛捐繁重,传文对重税甚感不满,对客商则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经抽税的客商给予放行。后被谢自瑶发觉,即把他开除,于是他私带驳壳一支,愤然离去。
当时,革命烈火已燃烧到大信,并且已成立了大信苏维埃政府。传文与共村的刘王妹、刘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苏区跟从刘光夏、刘霭环等参加革命工作。传文参加革命队伍后,英勇善战,用心工作,经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门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后提升为驳壳队排长。
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早已使传文不满,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心抱不平。所以,有一天指晓,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
1928年,他带领红军、赤卫队攻打岩前地主赖乾古的新屋和罗浮义兴当。是年冬,又攻打岭峰丹竹楼的民团,缴获枪弹后,又率领赤卫队攻打罗浮桥云当。他以前带领红军攻打罗浮有三四次之多。他经常对战士说:“打仗不要怕,俗话说:耕田吾怕屎,当兵吾怕死,我们为穷人翻身闹革命,就不怕杀头,万一为革命而牺牲,也是光荣的。”所以,他屡建战功,提升为连长。出征时,他经常骑马或骡子,身先士卒,有个医生王森雄也骑骡子跟随同行。
自从传文同志参加革命后,兴宁的反动头目,对他又怕又恨,如陈尧古两次带领部队到笠石村,扬言放火烧屋,抓走他的邻居,结果人将传文老屋内的赏田三斗种卖掉,赎回被捉去的八人。传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仅存两间烂屋而已。
192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联合赤卫队共约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罗岗。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枪、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当进,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
抗战女英雄事迹篇7
邱少云
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____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群众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