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书写事迹材料时需要以生动的文字描绘出此人的伟业,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奋斗精神,我们通过写事迹材料才能将人物的感人事迹淋漓尽致地展现,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法用法示范户主要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学法用法示范户主要事迹篇1
陈明玉同志现为崇信县公证处主任,崇信民盟支部副主委,平凉市第三届政协委员,崇信县第八届政协委员。妻子周莉宁现为崇信县一中高级教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女儿现在为大三学生。陈明玉同志的父亲为退休干部。这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5口之家,但在这个家庭中,尊老爱幼、民主和睦、崇德守法的氛围将会深深地感染你。2016年,他们的家庭被市妇联评选为“最美崇德守法家庭”.
01热爱学习,遵纪守法
走进这个家庭,你会发现在这个家庭学法用法的氛围十分浓厚。《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这些电视节目是他们全家每天必看的,对节目、报刊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全家人还要发表各自的观点进行讨论。平时别人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他们又会为其解释、纠正、疏导,使他们懂得用法律手段解决、处理问题,不感情用事。2001年3月这个家庭被评为全省“法律知识进万家”活动先进户,受到甘肃省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甘肃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省禁毒委员会、甘肃省妇女联合会表彰。
02认真履职,无私奉献
陈明玉深知,公证工作是和社会方方面面接触最多的一个窗口单位,工作作风、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为民服务是否到位。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以身作则,服务群众。他免费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公证法律援助,深入基层向群众义务讲法治课,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了方便服务基层群众,他还自带电脑、打印机深入百姓家中,为村民办理公证,深受群众好评。
03爱岗敬业,成绩突出
陈明玉的妻子周莉宁潜心教书,严谨治学,勤于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多次获得省市县级奖励,撰写多篇省、市、县级教育教学论文,连续六年获得学科教学成绩第一。陈明玉同志也因踏实工作,1997年被评为平凉地区司法行政系统优秀工作者;1997年被崇信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帮扶工作先进队员;2005年被平凉市司法局授予全市公证队伍树形象活动先进个人;2006年被平凉市司法局授予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2011年被平凉市司法局授予优秀法律服务工作者;2015年被评为平凉市“十佳法律服务工作者”。
学法用法示范户主要事迹篇2
李伟,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五圣新村党支部书记、法律明白人。他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心系百姓,情牵千家,本着为民解忧,帮民做事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凭着自己的坚守和初心,用心用情帮助群众化解纠纷、普及法律,解决了一件又一件村民的揪心事、烦心事。一点一滴的细致工作逐渐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在他的领导下,五圣村法治工作走上了新台阶,受到郑家镇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用心宣传。
“建设新农村,普法正当时”这是李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向村民普法的过程中,他坚持按需普法:春耕农忙,和村民们讲讲农资打假;夏季酷暑,给村里孩子说说防溺水;气凉秋收,给村民们讲讲防火灾。总之,村民需要什么他便普及什么。近几年,老龄化进程加快,村中老年人占比越来越高,老年普法成为他的“心头事”。电信诈骗近来猖獗,很多老年人缺乏分辨能力,极易上当受骗。李伟便常用村中大喇叭和村会议室普法,警惕电信诈骗,陌生软件切勿下载,银行汇款一定要电话核实后再操作。
用情调解。
2022年4月,居民李某来到社区求助,想让社区帮助自己解决养老问题。原来,李某是社区一位孤寡老人,几年前妻子、儿子相继去世,如今自己身患重病,独自生活比较艰难,对自己的养老问题很是担忧。李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方了解、走访,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最终说服李某弟弟,由其扶养李某。同时,李伟专门邀请律师就此事达成书面协议并到公证处进行公证,李某表示非常感谢。他说,这是他的身份所在、职责所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的为辖区居民服务,李伟经常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向社区法律顾问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李伟深知“法律明白人”的职责就是当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社情民意的“传递员”、法治活动的“组织员”、法治创建的“监督员”、法律援助的“引导员”,他用法律服务群众,引导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法治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学法用法示范户主要事迹篇3
杨德清,男,现年四十五岁,家住黄金镇沙坝村五组。他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他生于贫苦家庭,家中兄弟姐妹较多,父母含辛茹苦将一个个拉扯长大,但因家居条件极差,家境贫寒,杨德清就一直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女朋友。任然和年迈父母居住一起,虽然生活清苦,但还是用勤劳的双手把两位老人料理的仅仅有条。兄弟姊妹因文化不高都到外地打工养家,可他知道年迈已高的父母需要照顾,从而他放弃了打工赚钱的机会留在了父母的身边。
杨德清现在的妻子张青命运坎坷,其前夫岳登亮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失去了生命,几个孩子及公公婆婆小的小老的老,赡养老人及抚育小孩责任之大,任务之重,但一个柔弱的女子依然挺起了脊梁,虽然挺不过气,但也无怨无悔。
残酷的命运就这样无情的折磨这两个贫瘠的家庭,然而苍天有眼,生活艰辛,命运坎坷的两个陌生人经人介绍最终结为夫妻,从此,杨德清便【嫁】到女方担起了这份赡老抚小的重任。还说妻子的公公婆婆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妻子的小孩就是自己的小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杨德清是一个淳朴憨厚的人,从小受到大人的熏陶,深知知恩图报之理。几年前,母亲【妻婆婆】刘大英患病从开始检查到化疗放疗每次都是他亲自领着到大医院就诊,住院陪护,他就搬到老人房间,接屎倒尿,伺候用餐。就这样一日三餐从未间断过。不离不弃坚持照顾,也对其他在外打工的兄弟无一句怨言。虽然近三年的精心护理,但婆婆还是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同时他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将婆婆送老归山。
去年,老父岳连全因高血压住院需要护理,他又亲自陪护,听医生说公公怕烟,他首先戒掉了吸烟。并在父母的住室安上空调,夏天解决了高温,冬天解决了寒冷。老人怕花钱不敢使用空调,他就三番五次的向他们解释,没事这是节能空调,要不了多少电费,解决了老人过冬问题,老人病情得到了缓解。
在他的带动下,儿女争先给老人做喜欢吃的可口饭菜,争着给老人洗衣端水,老人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日子过的很开心。 现在老年病变的多样,老人又眩晕不能下床走路,他又白天扶老人出来晒太阳,吸新鲜空气,晚上陪老人看电视,拉家常、聊天,老人逢人就说“要不是我这个上门儿子,早就没我了。”虽没血缘关系,但血肉相连呀。
做为一名没有血缘的儿子,他无时无刻不在记挂和照顾着父亲。不管平时工作怎么忙,他都会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解闷,从交谈中了解老人的思想动态。每当老人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时,他都会想尽办法,耐心开解,为老人送上一颗“开心果”。
一次,老父去集市的时候丢了200元钱,因为此事上了好几天火,当他得知这件事后,就来到老父身边,为老父送去200元钱,并劝解老人要放宽心,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慢慢的,老父解开了心结,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欢愉。每当老人想做什么事情时,他都会首先去支持、去鼓励。老父身体不太好,血压高,遇事不能急,他经常陪老人散步,增强了老人自信心,为老人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竭尽所能,为老人送去温馨和舒适,让老人安享晚年。物质上的照顾是有形有限的,可是换来的却是无法用金钱和言语比拟的,那就是一种理解、信赖、认同和赞许。
做为农民,他的收入不是很多,但即使这样,他依然从自已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为老人改善生活,添置衣物。每隔几天,他都会为老人送去一些老人爱吃的东西。老人的生日,他可以讲是熟记于心,每到这时,他都会精心为老人准备一份生日礼物,送上一份真挚的祝福。逢年过节,他都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组织全家人与老人齐聚一堂,共度佳节,让老人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温馨,体味祥和。
关注老人生活,细心呵护,雪中送炭,难处见真情。
生活本来就是由点滴累积而成, 密应对点滴的人才真正是一个细心的人,一个全情投入的人,杨德清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他总能抓住点滴,抓住细节,为老人送上百倍关怀。
沟通协调,排忧解虑,做家庭和睦的调味剂。
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些琐事,都会有一些不快乐,而他应对这些烦恼却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因为他有一颗真挚的心、平常的心、善良的心。
老年人都有一些个性和脾气,有时会唠唠叨叨,有时也会发火,每到这时,他都非常理解老人的心情,从不和老人争辩,等事情过后,他就细心的了解老人生气的原因,并对老人进行安慰和劝解。在处理一些事情上,有时她的看法会和老人发生分岐,每到这时,他都会坐下来和老人商量,征求老人的意见,并将老人的意愿放在第一位,让老人开心满意。
有时候老人会和晚辈因为看法上不同,发生一些不快,而此时,他又成为了“和事佬”,周旋于两者之间,尽最大的努力去排除误会、化解矛盾,使家人重归于好,使老人尽享天伦。
尊老爱幼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的精华。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古往近来,多少个春夏,多少个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尽管家庭的困难、挫折很多,但并没有压倒他,因为他认为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因此她们夫妻间常常互相体谅,互相关心,共渡难关。平时教育孩子方面他们讲的最多的话题也是“尊老爱幼”,让孩子懂规矩,有礼貌,所以他的孩子也是很讨人喜欢的。
就是这样,他从点滴中关爱着老人,从琐碎中牵记着老人,用言行感染着老人,从困境中扶助着老人。用善良的身心、炽热的思想、无私的行动、坚持的信念做好老人的精神支柱、物质支撑、生活挚友和坚实后盾,从平凡中体现了真诚,从细节中倾注了关爱,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尊老诗篇,奏响了一曲曲令人钦佩的敬老乐章。
学法用法示范户主要事迹篇4
杨新满一家住在旌德县旌阳镇张家牌路65号。杨新满同志现任旌德县国税局政策法规股副股长,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连续获得优秀工作者称号。妻子任云丽,现任旌德县人民医院内科(一)副主任;工作勤奋努力,关爱患者,获得患者和同事的认可,年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
杨新满同志自参加税务工作伊始,就坚持学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同志从严要求、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刻苦学习税收业务知识的同时,努力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提升执法素养。打开杨新满的办公桌抽屉,里面是一个个厚厚的笔记本,但凡遇到税收的政策问题、他都一一记录下来,不断求索;归类打包各种专项问题,把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出击,静中思变,提高执法水平。
税收执法的本质在于为人民服务,提升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减轻由于税法盲点造成的损失。该同志谨记普法就是日常工作,不仅仅满足于纳税人的电话咨询,还积极参与税收宣传月、“12.4”宪法日、“江淮普法行”等活动。深入企业乡村、走上街头,开展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宪法及税法相关法律法规,为增强全民法治意识,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在税收执法中,该同志牢记使命,廉洁自律,打击违法犯罪,守护国家税收安全。特别是在负责出口退税审核工作中,多次拒绝纳税人的宴请,为国家挽回几十万的税款。
该同志对待工作任劳任怨,多次被市局抽调外出检查,克服宝宝年幼、妻子上夜班、父母年弱体衰等家庭困难;克服股室人少事多,手头工作多难以交接等工作困难,迎难而上,服从组织安排,利用周末赶回单位,加班加点的完成本职工作,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
妻子任云丽爱岗敬业,把患者当做自己的家人,为年弱患者买鞋送袜,为孤寡老人添衣送水。2017年冬季,庙首镇一位60多岁孤寡老人生病住院,由于家庭条件艰苦,无钱吃饭。任云丽知道该情况后,自掏腰包,天天为患者买好午饭和晚饭,并送至患者手中,直至患者一个星期后出院。像类似的事情,任云丽还做过许多。
学法用法示范户主要事迹篇5
在宣汉县塔河镇,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瘦弱身板,黝黑皮肤,细纹满面。然而,她不但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简朴、孝顺、勤劳的美德,更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在摆脱贫穷的路上,敢想、敢干、敢拼,她用执着和坚韧,撑起整个家,用善良和勤劳,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她就是李明香。
1984年,21岁李明香与大店村七组冉启平结婚。当时,既没彩礼也无分家财产,可谓家徒四壁。尽管如此,踌躇满志的小夫妻合计着如何兴家立业,描绘着未来美好生活。
九十年代开始,不幸的遭遇降临这个家庭,小叔子冉启文长时间在石料厂务工,患上矽肺病丧失劳动力。作为嫂子,不忍弟弟在外受苦,主动与丈夫商议,将冉启文接回家医治。一年后,花光了哥嫂所有积蓄的冉启文“一走了之”……多年后才得知,弟弟已客死他乡。李明香为此伤心落泪,叹息自己没照顾好弟弟。
2005年李明香的丈夫冉启平患上了肺气肿,不能干体力活,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留下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
丈夫病倒了,双亲年事已高,孩子太小,家庭的重担压在了李明香身上。厄运并没有击垮李明香,几十年来,她无怨无悔照顾两位老人的衣食起居,主动挑起家里所有农活。
2014年的一场暴雨,冲垮了家里唯一的土墙房子,一家人没地可住了,她先将年老的公公安排到邻居家住,而自己在别人的屋檐下搭了一个临时简棚。也许是她的孝顺感动了大家,同村的刘顺明垫资为李明香一家修建了一百多平方的水泥平房。
尽管生活有多么不幸、多么的不如意、多么的艰难,自立自强的李明香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支撑起整个家的美德在当地四处传颂。而今,随着两个儿子成家立业,54岁的李明香不仅要照顾老人、患病的丈夫,还要照顾起孙子孙女。
李明香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用勤劳的双手撑起命运多舛的家,生活的困难虽消磨了她的青春,却磨不掉她身上的那股干劲。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