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合理设计和安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编写优秀的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雷、点的音乐形象
2、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踩雨》,体会雨中嬉戏的乐趣。
3、能积极参加音乐游戏,培养自身的旋律流畅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雨”的音乐形象为线索,通过“听雨——戏雨——看雨——踩雨”四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
“听雨”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中雷、点的音乐形象,“戏雨”环节使学生在音乐游戏中培养旋律流畅感,“看雨”环节让学生感知歌曲描绘的形象,“踩雨”环节让学生在玩中熟悉音乐的节奏、旋律,以便刚好的`学唱歌曲《踩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听雨——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1、 唱《春雨蒙蒙》
导入: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雨也似乎是禁不住绿色的呼唤,“沙-沙-沙”的飘了下来,小草们把双手举得老高,迎接他的洗礼。听《春雨蒙蒙》
2、 听《电闪雷鸣波尔卡》
(1)、导入:春雨是柔和的,夏天的雨是怎样的呢?你能听到什么声音?
(2)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3)生仔细听辩“雷声隆隆,电光霍霍……”
(4)介绍作品
(5)欣赏录象带
3、说雨中趣事
你愿意告诉大家在雨中的生活趣事吗?
二、 戏雨——音乐游戏
1、导入
下雨了,一把小阳伞撑了起来,红、黄、蓝……哪一把和“小红是好朋友呢,大家帮忙来找一找
2、音乐游戏《找邻居》
唱一唱,听一听伞上的旋律,你觉得“小红伞“上的旋律与哪一句连起来唱最流畅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旋律流畅感,同时熟悉歌曲《踩雨》的旋律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正确理解“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
1、同学们,听过“呼风唤雨”这个成语吗?你从这个成语最先想到谁?
(神仙)
2、呼风唤雨原是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
出示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读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次。
2、读完的同学请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简单归纳2~5自然段意)?
3、学生交流。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和发现,和古代人类生活对比,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来说明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三、细读理解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⑴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⑵是谁在呼风唤雨呢?怎样呼风唤雨的呢?请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句子体会一下。
⑶板书:
发明、发现
理解“发明”和“发现”。
发现:原本就存在但没有被人们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⑷用“发现,发明”练习说话。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那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⑵学生回答。
⑶说说“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今天指什么?说明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手机、录音机、高速火车、飞机、载人航天飞船的图片。
⑷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变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大,内容之多书上用了哪句话来形容?
(出示诗句)
⑸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朗读这句话。并把这句诗背下来,体会语言,积累语言。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科学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除了刚才的发明,你还知道哪些现代科技新成就?请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⑵出示收集的相关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图片
⑶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的生活怎样呢?读句子: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⑷与同桌说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哪些变化?
⑸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科学创造神话科学创造奇迹
第二课时
一、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1、现代科学技术无处不在,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联系实际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与小组同学讨论。
2、交流。
二、畅谈收获
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假如你是一名小小设计师,请你展开想象,描绘一下美好的未来是怎样的。
三、学习生字,积累词句
1、自学生字,点拨读准“赖、耕、潜、舶、哲”的字音。
2、写字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3、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四、教材简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加大了教学步子,例题从原义务教材的16个减少为6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技巧,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估算,培养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20×3= 60÷3= 30×9= 270÷3=
39÷4≈ 84÷6= 31÷3≈ 72÷4=
26÷5≈ 54÷3= 43÷6≈ 75÷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分别指名口算。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口算呢?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求80里面有几个20。
(2)指名列算式:80÷20=(板书)
(3)你能口算出这道题吗?你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a、8÷2=4 b、()个20是80…
80÷20=4 80÷20=()
教师完成解答。
2、想一想:83÷20≈ 80÷19≈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名汇报。
(2)以上这2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都可以依据80÷20来计算)
3、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1题。
注意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4、教学例2。
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解答在教材上,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5、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说一说解答的方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和第5题。
要求先读懂题意,再列式解答。
“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表示一次最多只能载客40人。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6题。
指3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5、教材“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认认”,认识7个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5.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将看到的事物写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观察中发现了显微镜和微生物,老人在观察中发现了商人的骆驼,那么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节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同学们。
二.板书:观察中的发现
三.分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观察总的发现。
四、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五、建议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
1.出示一、两则,指导格式。
2.口头,看看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写的具体。
3.试着将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写观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将看到的事物写成。学会修改自己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述本周的基本情况。
1.格式正确与否。
2.观察的事物及发现是否有新意。
3.叙述是否较完整。
二、对典型作品进行评议
1.出示佳作。
·生读。
·生评。
·齐读。
2、比较差的。
·生自由读。
·生评。
·生改。
三、根据所学知识在学习小组内评改作品。
四、修改并抄正自己的。
五、作业
抄写改后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我的发现”
1.回忆这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有形近字的例子。
2.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读,汇报带点字的特点。
4.指导识记这些字。
5.说说除了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也有类似情况。
6.进行课堂练习巩固。
二、完成“日积月累”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字典将顺口溜读通。
3.指名或小组汇报读
4.归纳顺口溜的'内容。
5.试着背诵顺口溜。
6.学生自由汇报课外积累的顺口溜。
7.出示人体挂图。
8.指名上前指出人体部位,根据指出标出器官的名称。
9.指导看图读、记名称。
10.指导识记生字。
11.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我的发现”词语。
2.背顺口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背顺口溜。
二、谈话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定又查找了不少资料,让我们这节课来开开眼界,受到启发吧!
三、板书:观察与发明
四、展示资料
五、交流、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
六、
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日常阅读和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发明发现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那么不远的将来,伟大的科学家就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诞生了!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16—18页的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关键: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生活当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你们都在什么时候用到了哪些数,谁来说一说。
生:列举略
师: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数,那数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本,把书翻开到16、17页,大家读读这些内容,开始。
一、数的产生
师:读完了吗?我请同学们来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么计数的?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啊,还有很多很多的数都比我们以前学过的亿以内的数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书上18页插图)。
生:读数
师: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们中国有这么多人,这究竟是一个多大的数呢?
生:读数
师:你能那么快就读出来了?请问,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我是从个位起,没四位为一级,这样分我就很快分出了三级。
师:其实我们在分级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找各个数的计算单位。那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数当中我们都用到了哪些计算单位?
生:都用到了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师:刚才我听到了他说了一个十亿,我们以前没有学过对吗?那亿和十亿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十个一亿是十亿。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大屏幕)我们在亿位上拨一颗珠子,表示一个亿,请同学们一起来数一数是不是拨到第十颗珠子了,那现在拨到第十颗珠子该怎么办呢?
生:拨到第十颗珠子的时候就把亿位上的这十颗珠子全拨回去,在十亿位上拨一颗珠子。
师:那也就是说亿和十亿的关系是十个一亿是十亿。太棒了,再请个同学说一说。(板书)
师:还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算单位呢?请你告诉我。
生:有百亿、千亿。
师:那十亿和百亿,百亿和千亿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同学们们拿出你们的计数器拨一拨,边拨边说,来体验一下?(板书)
十亿和百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把中国的人口数读一读是不是就更方便了。请同学们读一读。
师:很好,请问,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意思?那9呢?那上面的两个3表示的意义一样吗?今天我们新认识了几个计算单位,现在我们就把这几个新朋友填在数位顺序表里面吧!把你们的书打开到18页。
师:我们新学了哪几个计数单位?他们对应的数位是什么?亿级是由哪几个数学组成的?还有没有更大的计数单位?我们用省略号来表示。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到今天为止,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那这些计算单位之间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咱们来说一说吧,从你开火车!
生: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千万是一亿,10个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百亿是一千亿
师:那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了这些计算单位之间进率都是10 。
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
师:生活当中,根据不同的需要还出现了其他的进位制,你知道还有哪些进位制吗?
生:回答略
师:那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
三、练习
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算单位。()
3、0是自然数,也是整数。()
4、10个一千万是十亿。()
5、任何两个计算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
6、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7、没有最大的整数。()
8、一个十一位的自然数,它的最高位在十亿位上。()
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
⑤4在十亿位,表示()个()。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
十进制计数法
10个一亿是十亿,
10个十亿是一百亿,
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介绍古人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介绍阿拉伯数字和自然数。顺势介绍生活中存在更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将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扩展到亿级,科学的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对于这个内容的教学,当时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的内容,再经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来达到锻炼交流、阅读等能力的培养,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也是这样操作,学生能简单的感受到数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知道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和记录物体的个数,了解到这些数字就是自然数。在介绍完自然数后,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大数的猜测,这样的过渡来进入“十进制计数法”的教学。这样处理就比较的自然,然后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来完善数位顺序表,并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内涵。
这节课的教学很成功,在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课件和白板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适时得与课外知识合理的进行整合,使数学课堂更加的有趣,内容更加的丰富。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