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溜溜 >工作计划

幼儿认识活动教案7篇

教师需要通过写教案,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认识活动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儿认识活动教案7篇

幼儿认识活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2、培养幼儿的动脑思考能力和反映能力。

3、引导幼儿认识小麦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1、《小麦的一生》课件一盘:小麦的生长过程;儿歌《大馒头,哪里来》。

2、实物小麦一株,麦粉制的食品,麦杆工艺品。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认识其根、茎、叶的形状;并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1、提问:小朋友都见过小麦吗?它长得什么样?(让孩子自由讨论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

2、出示实物小麦,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认识其根、茎、叶的形状:小麦的茎俗称麦秸,空心、有节、光滑、叶狭长;茎的顶端长麦穗,麦穗有针一样的麦芒,麦穗成熟时是金黄色的。

3、出示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秋季农民把麦种播在地里;冬季压实麦苗;到第二年春天,麦苗长得绿油油的,并逐渐长大、抽穗、开花、结籽;5月底6月初,麦子慢慢地由绿变黄,成熟,农民伯伯开始收麦,叫夏收。

二、出示各种麦制品,了解麦子的用途。

1、出示各种麦制品,引导幼儿了解这都是用麦子做的。

2、引导幼儿了解麦子的用途:麦粒可磨成面粉;面粉可做成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面包等;麦秸可编制各种草帽、扇子、垫子、草包等,也可作燃料和泥墙皮。

3、游戏“麦爷爷找孩子”——请一个幼儿带上小麦头饰,当麦爷爷。其余小朋友当面粉制品(把面粉制品的图片挂在幼儿胸前)。麦爷爷说:“我的孩子不见了,他们都变了样,哪是我的孩子呀?”幼儿依次说:“我是面包,是麦爷爷的孩子。”“我是饼干,是麦爷爷的孩子.”

三、联想活动:

小麦是夏季里成熟的粮食作物,你在夏季里还见过哪些粮食作物?(早稻、玉米、高粱、番薯……)

四、教育幼儿爱惜粮食。

通过儿歌《大馒头,哪里来》体验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不剩饭,不掉饭粒。

附儿歌:《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的馒头哪里来?白白的面粉做出来,

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小麦磨出来

黄黄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伯伯阿姨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幼儿认识活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服饰,初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知道他们是我国的少数民族。

2、让幼儿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得不同之处,知道要尊重他们的习惯。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教学挂图《少数民族》,《新疆舞曲》。

活动过程:

一、说说我们的国家。

1、出示中国地图,请幼儿观察并告诉幼儿我们的祖国很大,人口很多,有很多的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在我们国家还有几十个民族,由于他们人口较少,所以我们一般称他们为少数民族。

二、认识少数民族的特征。

1、出示图片:这些人们打扮的漂亮吗?引导幼儿观察他们的服饰,这个是维吾尔族的,他们喜欢戴一顶小帽子,女的穿黑色小背心、长裙子,梳很多小辫子,男的穿对襟长袍。维吾尔族人喜欢唱歌、跳舞、弹冬不拉,还喜欢吃烤羊肉,哈密瓜、葡萄干等食品。

2、引导幼儿观察蒙古族人的服饰:蒙古人喜欢扎头巾,穿斜襟的衣服,穿皮靴。许多蒙古族人住在蒙古包里,在草原上牧羊、牧马,喜欢喝奶茶,拉马头琴,还喜欢摔跤、骑马。

3、帮助幼儿了解内蒙古的一些特产。内蒙古出产羊毛,用羊毛可制成衣服、围巾,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三、结束活动。

带领幼儿跟着音乐《新疆舞曲》高兴地跳舞。

幼儿认识活动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2、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课件

2、自制大钟面。

3、为每个幼儿准备教具时钟一个。

4、大灰狼头与懒洋洋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ppt动画:小红,七点了该起床了请幼儿观察画面,并回答是谁叫小红起床的?她是几点起床的?

2、七点,你是怎么知道的.?一起学习电子表上的时间。

3、除了这个电子表,你还可以怎么知道是几点起床的?(钟表)

二、新授,认识钟面a、幼儿观察老师手中的钟面1、教师出示钟面并提问:看,钟面上有什么?

2、比比看,这两根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这根长长的针叫什么?(分针)这根短短的叫什么?(时针)

3、钟面上还有些什么?数字宝宝是怎样排队的?

4、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

5、请小朋友仔细看,当时针从12转到1的时候,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了12上) 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动规律。

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依次跑步比赛,现在他们都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请你们猜猜谁会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预备-开始 !(教师操作钟表)师:谁跑得快啊?

幼:分针师:请小朋友好好看看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谁跑得快?(分针的腿儿长,像只小兔跑得快;时针的腿儿短,象只乌龟跑得慢)6、小结:当分针走一圈时,时针就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你们知道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三、认识整点钟

1、今天小猫、小鸭和小兔要考考我们小朋友,请你们看看它们分别表示几点钟?

提问:这三只钟面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分针都指在12上)什么地方不一样?

2、当分针指在12上的时候就是整点钟,这时候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整。那么,这是几点整?......5点整时针指在哪个数字上?分针指在哪个数字上?8点整呢?(幼儿讨论操作)

3、做练习

4、小狗的一天

5、做练习

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我们小朋友真棒!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小朋友们扮演小羊拨钟,你们问:"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说几点,你们就拨几点,拨好就定住,老狼看小羊拨对了就不吃他,如果谁拨错了,就要被老狼吃掉。

四、巩固练习

动画做题,提高幼儿的注意力五、课堂小结时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悄悄溜走了,小朋友要珍惜时间,不能像小猪那样浪费时间玩耍。

幼儿认识活动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图画内容,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古诗《悯农》的含义,体验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

3、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珍惜粮食。

活动准备

1、准备教师自画图一幅。(图画内容:炎炎烈日下,两位小朋友在麦茬地里,手挎篮子,弯腰捡麦穗的情景。)

2、提前与农民伯伯联系好收割后的麦田。(幼儿园附近)

3、准备彩笔、画纸等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1、观察讨论

出示教师自画图,引导幼儿欣赏观察并讨论: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都是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

幼儿观察讨论实录:

文哲:“我看见图上画的是火红的太阳,还有两个小朋友在捡东西。”

迎新:“我看见图上小朋友的手里提着篮子,像是在田地里捡垃圾。”

会筝:“不,他俩好象在找蚯蚓,因为我爷爷钓鱼就用蚯蚓当鱼饵。”

我听到这里感到一阵心酸,我们农村孩子怎么看不出小麦穗呢,难怪把饭菜倒掉。于是把麦穗头用黄色水彩描了一边。

聪明的苗苗立刻举手说:“老师,我看出来了,他们这是在捡麦穗,因为星期天我跟奶奶到小麦地里捡过麦穗呢!”

师:“对!他们是在捡麦穗,你们观察的都很仔细。”

凤琪:“老师,捡麦穗是件不好的事。”

师:“为什么?”

凤琪:“因为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时,看见有几位奶奶在小麦田捡麦穗,麦田的主人吵了她们一顿,还不让她们捡呢!”

这时,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朋友,你们说捡麦穗到底对不对,行不行呢?”

苗苗:“老师,我认为对。因为我奶奶说可以用捡到的小麦换西瓜呢!”

凤琪:“你认为对,那么为什么那块麦田的主人不让那几位奶奶捡呢?”

笑笑:“我知道,那块麦田的主人也想捡麦穗,她不想让别人捡走她地里的麦穗,对不对?老师!”

师:“可能是吧!老师还捡过麦穗呢!”

教师小结:“小朋友,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这幅图画的是两位小朋友在烈日下帮爸爸妈妈捡麦穗的情景。通过你们的讨论,老师认为你们说的都不错,捡麦穗本身是件正确的、有意义的事,因为我们国家有一个光荣的传统——让颗粒归仓。”

师:“你们想不想捡麦穗?”

幼儿齐回答:“想。”

师:“老 师已经和农民伯伯联系好了,现在,我们去帮他捡麦穗好吗?”

“好,好......”他们高兴得跳起来。

2、实践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预先定好的麦茬地里,让他们排成横队自由结伴,两人一垄(同时告诉他们不要踩坏玉米苗)我们一边捡一边讨论。

活动实录:

师:“小朋友,谁知道《悯农》这首古诗?请你说一说。”

文哲:“我知道,《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力皆辛苦。’”

同时,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起来。

师:“你们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

迎新:“这首诗的意思是把碗里的

大米饭都吃完,一粒也不剩!”

会筝:“就是不能把馒头扔掉。”

师:“你们知道馒头是怎么来得么?”

风琪:“就是用面粉做成的。”

师:“面粉除了能做馒头,还能做什么食品?”

凤琪:“还能做面包、油条、麻花、蛋糕等等,还有很多呢!”

师:“那么,面粉又是怎么来得呢?”

苗苗:“面粉是小麦做成的。”

师:“你们知道小麦是怎样长出来的吗?”

会筝:“就是撒上撒上种子浇上水就长。”

苗苗:“长出麦苗后还要施肥、打药呢!”

教师捡起一棵小麦向幼儿介绍小麦的一生,同时告诉他们农民伯伯是怎样一步一步进行管理的。

这时幼儿的脸上出了汗,趁此机会让幼儿体验农民伯伯种地的辛苦。

教师小结:“小朋友,你们说,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是不是要付出很多劳动呀?所以呀,我们要把麦穗一颗一颗捡起来,让它们颗粒归仓。从今以后我们就不能把碗里的饭菜倒掉了。我们要惜粮如惜金呀!”

颗粒归仓:把捡到的麦穗交给农民伯伯。

活动结束

幼儿把实践活动中捡麦穗的情景、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把作品布置在展板上,利用离园时间让幼儿自己向家长说明图意。

幼儿认识活动教案篇5

活动名称:圆贴贴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运用圆形创作造型

2、发展幼儿想象力及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将各色色纸剪成大大小小的圆,贴在磁铁黑板上。剪刀、糨糊、圆形贴纸、画纸、磁铁、彩色等。

2、幼儿数学用书

活动过程:

(一)以讲《爱画画的波波的》的形式引起兴趣

随着情节让幼儿猜猜波波画的是什么?“小猪波波画了好多大大小小的圆,哥哥姐姐看了好久,不知道波波的圆圈是什么,就问波波:“你画的圆圈是什么呀?”波波说:“这个圆圈里有两只手,一只长,一只短,从早到晚绕着转。”哥哥说:“啊,我知道了,是时钟”,姐姐说:“那这个是什么?”波波说:“它下面还有一条长长的线,要抓好,才不会跑掉”。姐姐说:“喔,是气球”哥哥姐姐终于知道波波画什么了。波波又画了许多圆圈,连肚脐眼的圆都有呢?妈妈说:“波波真是个很棒的画家”。

(二)运用操作法让幼儿拼图

幼儿也当波波,用圆形色纸拼拼贴贴,看可以拼贴出什么造型。完成后请幼儿欣赏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用圆形拼贴出了什么

(三)带领幼儿打开《我的数学》第一页,启发幼儿观察画面内容,让幼儿给圆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说说图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

(四)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

幼儿认识活动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讲解、辨认钟面针的长短,让幼儿基本掌握钟面分针、时针和数字间的初步运转关系;

2.通过辨一辨、读一读,让幼儿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3.通过游戏体验、拓展延伸,初步感受时间的宝贵。

活动准备:

准备大时钟一只(可拨动操作)、挂钟一只、挂图一张;幼儿人手一套可操作的钟面学具。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谜语引出课题:兄弟俩个好朋友,围着柱子转呀转,弟弟要比哥哥长,哥哥倒比弟弟短,如果不去珍惜它,就会悄悄地溜走。这是什么呀?请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

2.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钟——请小朋友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时钟(幼儿找时钟)。

3.教师提问:我们平时用什么来看时间?

二、活动组织

(一)认识时钟

1.师:启发幼儿自己说说对时钟的认识。

2.师:出示可拨动操作的大教具钟面。请小朋友观察钟面,说说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些什么?说说它们的名称。

3.幼儿:进行观察;尝试描述钟面上的部件与名称;说说数字。

4.师:指导幼儿分组操作大的教具钟面,熟悉钟面上各部分的名称。

幼儿:小组人员分别指时针、分针等。

(二)认识整点

1.幼儿:4人小组讨论时针和分针指的地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第一、二组看图画指针;第三、四组看图拨针;第五、六组做“钟面”等游戏活动,学习看时钟。

2.请幼儿仔细观察钟面,尝试着读钟面上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时间的好方法。(幼儿思考后举手回答)

3.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某整点)。

4.游戏

游戏一:抢答。教师拨教具钟指向某整点,幼儿抢答说出几时?

游戏二:拨一拨。教师报某整点,幼儿学习拨学具钟(小组同伴间可轻轻地讨论)。

游戏三:画一画。教师报某整点,幼儿学习在纸质钟面上画出来。

(三)学习认识半点

1.师:出示大教具钟,指导幼儿学习认识半点,初步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

2.引出认识半点的方法

(1)师问:当时针在2个数字中间时,分针指在哪个数字上?时间该称哪个半点?(幼儿思考、回答)

(2)幼儿:观察学具;4人小组讨论;讲出半点的特点。

3.练一练幼儿:拨钟、辨认半点练习游戏。

三、巩固新知

1.游戏一:“争分夺秒”——看谁认得快。

师:宣布游戏规则,全班幼儿参赛,辨认时针、分针;整点、半点。

2.游戏二:“小小修表匠”——教师报出某一整点、半点,但出示有残缺的钟面,让幼儿观察、辨认后,在自己的.学具钟上进行“修理”(添画出正确的时间)。

四、延伸活动

1.小结。

2.拓展

(1)师:请小朋友讲一讲,我们参观过的小学,小哥哥、小姐姐们几点做广播操?几点开始上课?可不可以迟到?

(2)猜一猜:古人在没有发明钟表前是怎样看时间的?

(3)介绍古老的钟:观察挂图上古老的各种不同的钟

(4)引导幼儿收集一些有关时间的资料,渗透守时、惜时教育。

幼儿认识活动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能说出椭圆形的名称,感知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不受椭圆形大小、摆放位置等的干扰,寻找生活中与椭圆形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圆形。

(二)材料投放:直径为15厘米的圆形、短轴为15厘米的椭圆形卡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椭圆形卡片,初步感知椭圆形的主要特征

(一)引导语:图形王国来了一个新朋友,(出示椭圆形卡片)看,它像什么?引导幼儿对椭圆形的外形特征进行描述:两头都是弧线,像个蛋。

(二)师幼共同小结,并给图形命名:没有角,由一条弯弯的它的名字叫椭圆形感知圆形和椭圆形的不一样的圆圈,它的名字叫椭圆形。

二、比较、感知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一)引导语:每个小朋友拿一张圆形卡片和一张椭圆形卡片,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的办法发现椭圆的两头比圆形长一些。

(二)引导幼儿分别将两个图形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引导他们发现折痕的长短不一样。

(三)小结:椭圆形两头比圆形长,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出来的折痕不一样长。

三、幼儿分组活动,巩固对椭圆形的认识。

(一)第一组:提供操作材料《找椭圆形》,引导幼儿看看图形组合里有哪些是椭圆形,数一数并用圆点记录。

(二)第二组:提供操作材料《图形连连看》,引导幼儿找一找图片中哪些是椭圆形、哪些是圆形,将它们和对应的图形标志连起来。

(三)第三组:玩“椭圆形变变”,引导幼儿任选一张椭圆形的图片,放在画纸上,用水笔进行添画。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美工区投放圆形、椭圆形、半圆形、四边形等图片,引导幼儿添画。

生活活动:鼓励幼儿在活动室、幼儿园里找到与椭圆形相似的物体,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有趣的图形和图形组合。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0的认识教案最新7篇

认识比教案模板7篇

认识桥大班社会教案7篇

小班1~5的认识教案7篇

克的初步认识教案7篇

小班认识数字1-3教案7篇

中班认识数字3的教案7篇

认识9中班教案精选7篇

小学数学克的认识教案模板7篇

三年级数学认识克教案参考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047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