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溜溜 >工作计划

大班科学光与影教案通用7篇

通过一份完整的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课堂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大班科学光与影教案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班科学光与影教案通用7篇

大班科学光与影教案篇1

目标:

1、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发现“油会浮在水面上的”这一现象。

2、学会看图示,理解图示所代表的意思,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培养幼儿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准备:

油、水、透明杯、小棍、记录纸、油画棒、表格等。

过程:

1、游戏“你问我答”引出活动,出示菜油,

请幼儿比较油和水。

师:油和水有什么不同?

2、幼儿感知“油是浮在水面上的”这一现象。

1)请小朋友猜想:油和水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

2)幼儿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表述结果,理解图示所代表的意思,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3、幼儿第二次实验:

1)幼儿猜想:如果我们用搅拌棒把水和油进行搅拌,那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2)分给幼儿小棒,再次动手实验。

3)幼儿将记录画在纸上,并用语言表述结果。

4、结束活动

将幼儿的记录表进行梳理归纳。

大班科学光与影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视频、过山车录像一段、图片立交桥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四、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活动反思:

?神奇的圈》是中班主题《弯弯绕绕》中的一节生成的美术活动。缘于孩子们对弯弯绕绕物体的认识和感受。语言《什么东西弯又弯》、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为这个活动做了一个前期铺垫,所以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成了这个美术活动。

如何开展这个活动呢?我把活动目标定位在:

1、积极主动参加绘画活动,体验表现圆形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情绪。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图形的变化。

3、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在圈圈上添画,使其变成不同的物体。

大班的孩子对于想象画还接触的不多,主要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足,还有就是绘画技能的缺乏。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展开合理的想象呢?首先我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定位在简洁、直接。其次在教师出示的范例上进行分析、考量,争取尽多的吸引幼儿。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美术活动先出示一幅成品范例的模式,而是用16k的'画纸粘贴成一本画册,每页画纸上按圈数的数量递增画好。开始出示时,幼儿看见的是白纸上只有一个圈,这个圈对于幼儿的概念来说只是一个单一的圆,幼儿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直接给了他们一个经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圈,也可以叫圈圈。接下来,我给了幼儿一个变式,在幼儿闭眼数到三的时候一个圈圈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朵。于是在幼儿的惊奇和感叹中,又翻出了第二页。第二页上,还是一个圈,由于第一个圈圈的直观引导,所以幼儿的兴趣大增,一下子想出来好多可以变化的圈圈图案,如太阳、手镯、棒棒糖----有了这个想象的基础,在出示两个圈、三个圈、四个圈时幼儿的想象较快,幼儿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这些圈圈融入自己认识的物体中。

这样一路下来,孩子的想象思路打开了,在观看老师添画的过程中感知了添画的技巧,为亲身操作提供了基础。

在幼儿操作中,我也领略到了孩子们想象能力之丰富,一串飘动的风铃、电话机上一个个数字按钮,一条条蠕动的毛毛虫、一只只飘舞的蝴蝶都跃然纸上,一个简单的圈圈在孩子的笔下演绎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作。在活动最后环节中,一般都是以评价孩子的作品后结束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在孩子自我介绍了作品中的圈圈画后,出示了两幅老师的范例。在这两幅精心准备的范例中,老师把不同的圈圈画物体进行了合理布置,成了两幅画面完整、结构合理的绘画作品。我想通过这两幅作品不仅让幼儿欣赏圈圈画的各种变化,重要的是传递给幼儿一个"美"的概念,让幼儿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同时,促使幼儿画面布局和建构能力的提升。

大班科学光与影教案篇3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也可以沉下去?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沉在水里而且可以浮在水面?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能主动探索,寻找让物体沉下去的多种方法,体验实验快乐

2.实验中探索怎样使浮起来的物品沉下去,使沉下去的物品浮上来

活动准备:

音乐、沙子、(棋子、药瓶、石头、积木已消毒)温水、水箱、皮筋、等、ppt活动过程:

一、音乐律动《科学泡泡》

二、找呀、找呀、找朋友

1、什么是浮,认识浮在水面的物品有哪些?有哪些物品?在放到水里试一试,哪些是浮在水面呢?

2、认识沉在水里的物品有哪些?都有什么物品?在放到水里试一试,哪些是沉在水里呢?

3、实验小结

三、奇思妙想、想一想

1、小朋友用什么方法把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

2、小朋友用什么方法把沉在水里的物品浮上去?

3、小朋友开发想象力,今天我们要去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四、小实验

1、介绍材料

2、"实验安全提示"

3、幼儿操作教师、教师巡回指导

五、回忆录

1、我知道怎样可以把沉在水里的浮上来

2、实验后整理材料

活动反思

在学校阶段,儿童对四周世界有着剧烈的奇怪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详细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同学培育科学爱好、体验科学过程、进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特殊是我们农村学校更是为培育同学科学科学素养和力量在不断地探究。

就拿《沉与浮》这一课教学来说,在教学中我结合“通过指导同学开展小课题讨论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采纳“猜想→设计试验方案→实施试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六个环节引导同学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当。得出的结论证明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而且同学在汇报试验数据时我只让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全部小组的试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同学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简单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整节课的环节是由同学先猜想,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试验证明,从而发觉物体沉与浮的隐秘,通过各种不同的材质,让同学不断的大胆想象,最终再集体归类总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东西会沉的。

本次活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几个步骤,经受了激趣、思索、探究、沟通的过程,让同学在活动中学习,乐趣中体验,动手中发觉,达到进展同学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力量。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活动中,同学做试验的实间偏长,导致后来在做总结的时候就弄得有点仓促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合理支配整个活动过程。

大班科学光与影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 通过故事欣赏,感知、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2 喜欢欣赏科学故事,能较长时间地注意倾听。

活动准备

已带领幼儿进行过有关实验,幼儿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了初步了解。

活动材料

儿童故事 《我们是小水滴》

我们是小水滴,我们的家是大海。大海里有可爱的鱼儿,碧绿的水草,还有美丽的珊瑚,多美呀!

一天,我们在岩石上,睁大眼睛向四面张望。突然,空中飞一群大雁向我们招手:“小水滴,快上,跟我们一起旅行吧!”

“大雁姐姐,我们没有翅膀,怎么飞上去呀?”

“你们去请太阳公公帮帮忙!”大雁姐姐说着,急匆匆地飞走了。

第二天,太阳公公刚起身,我们大伙说:“太阳公公,我们要去旅行,可是没有翅膀,请你帮个忙吧!”太阳公公点点头,微微笑。

太阳公公升起了,放出万道金光,照得我们睁不开眼,浑身暖烘烘的。

不一会儿,我们的身体变轻了,慢慢地离开了大海,向空中飞去。大家快乐地叫起:“我们长翅膀啦,我们长翅膀啦!”原来,我们都变成水蒸气了。

我们飞呀,飞呀,向下一看,大海像一面蓝色的镜子。啊,我们飞得多高呀!我们有些胆小的弟弟妹妹心里害怕起来。忽然,听到“呼——呼——”的声音,啊,风爷爷和我们做伴儿了。

我们壮壮胆,继续向北飞。大海不见了,在我们下面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地。

飞呀,飞呀,我们觉得有点儿冷了,越来越冷了。我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紧紧地抱在一起,越抱越紧。一会儿,都变成了一颗颗很小很小的小水点。风爷爷带着我们在空中飘来飘去,人们把我们大伙儿叫做白云。

哎呀,我们的身体怎么这么沉呀,越飞越累,越飞越慢,都有点儿飞不动啦。过了好一会儿,我们想,到大地上去玩玩多好呀!风爷爷好像猜透了我们的心思。“啐啦——呼啦一~”刮起冷风。

这时,我们里面有些大胖子,冷得缩成一团,又变成了小水滴,还来不及和我们告别,就落了下去。只听见大地上的小娃娃们欢呼起来:“下雨了!下雨了!”

冷风越刮越紧,我们也冷得受不了啦。忽然,一个小伙伴惊叫起:“我变成小雪花啦!”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不是吗,都穿上了白色的六角裙了,我们慢慢地从空中飘下,飘到一个山顶上,停了下,我们飞了那么久,都觉得累了,大家安安静静地躺在地上睡着了。

我们一直睡到第二天清早,这天,太阳公公高高地升起,我们大声喊:“太阳公公,太阳公公,把我们带回家去吧。我们想家了,想我们美丽的大海了。”

太阳公公说:“好,现在天气渐渐变暖了,我就带你们回家去。”太阳公公放出了光和热,使我们全身都暖和起来,慢慢地又变成了小水滴。大伙儿伸了伸腰,排着队伍从山顶直奔下来,进了小河,又进了大河,来到一个大氷库。

隔了一天,水库的闸门一开,我们哗哗哗地顺着江河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大海。

我们又看见了美丽的鱼儿,碧绿的水革,穿红裙子的珊瑚。留在大海里的弟弟妹妹,非常羡慕我们的长途旅行。我们说:“下次,我们再一起去旅行吧!”

活动过程

通过提问引出活动话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你们见过小水滴旅行吗?

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

讲述故事过程中,可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使幼儿保持活动兴趣。如讲到“我们睁不开眼,浑身暖烘烘的”时,可提问“你们猜,后来怎样了”等。

分段讲述故事,讲述相关段落前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体会故亊内容。

教师:小水滴怎样才能和大雁姐姐去旅行呢?

教师:太阳公公是怎样帮助小水滴的?小水滴变成什么了?

教师:小水滴变成水蒸气,又到哪儿旅行了?

教师:水蒸气飞呀飞呀,变冷以后,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这时候它们变成4么了?

教师:小水滴怎么变成小雪花的?

教师:小水滴想家了,谁帮助小水滴回家呢?小水滴怎样回家的?

引导幼儿通过讨论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故事中的小水滴都到哪里去旅行了?它变成了什么?

教师:为什么小水滴会变成白云、雨、雪花?

教师:你希望小水滴变成什么?为什么??

活动延伸

1 与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结合,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故事内?并鼓励幼儿互相欣赏、自由讲述。

2 准备相应角色的头饰,鼓励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肩色表演故事。

3 重点提示本次活动重点应放在对作品的理解上,启发幼儿能运用作品中的语言?达自己的感受。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描写水的三态变化的科学童话,作品语言优美、生动有趣,向小读者展现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故事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赋予小水滴生命力,通过有#的故事情节及对小水滴的语言及心理描写,将水的三态变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大班科学光与影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种子排列的结果。

2、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蚕豆、黄豆、红豆各十颗)。

2、排列卡两张

活动过程:

一、种子分类。

1、“看看桌子上有什么?”(蚕豆、黄豆、赤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种子)

2、请幼儿将蚕豆、黄豆、红豆分类,感知并交流每种种子的数量。

3、讨论:在一张纸上要同时记录三种种子的数量,怎样记才清楚?

4、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并交流。

二、种子排队。

1、请幼儿将三种不同的种子在排列卡上排排队,要求一个挨一个排列整齐。

2、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

3、讨论:为什么蚕豆排的最长,红豆最短呢?

4、记录排列的结果。

三、猜测并实践。

1、幼儿人手一张纸,纸上画有间隔数厘米的三条平行线,三条线的起点和终点一直。请幼儿猜测:把三种种子分别放在线上一个挨一个地排队(都从起点开始排),哪一种种子的队伍最长?哪一种种子的队伍最短?为什么?

2、幼儿自己尝试。

3、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说出原因,感受物体的大小与“队伍”长短的关系。

大班科学光与影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3、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指纹画ppt)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种叫箕形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样;第二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三种叫斗形纹,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四、制作指纹画

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指纹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活动反思】

最能吸引他们的还是一些比较直观的东西,抽象思维不是很发达,学生活动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指纹有了一定的了解,如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成功的。在学习中我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的探究过程的完整,没有在表面上做文章,没有刻意地指挥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

“玩指纹、印指纹”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也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所能用到的东西进行探究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每一次实践的步骤、要求都让学生知道得清清楚楚。通过自主实践,不仅学会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端正了实践的态度,做到认真、细致。有的学生拓印的指纹不清晰,经过指导,经过重复实践,效果就变好了。当然,取指纹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有几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指纹是一样的,当时我就可以利用投影,把他们印出来的指纹放大,然后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还有3个学生说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好像一样”,我也应该利用投影放大指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结论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纵观整堂课,我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看,去“玩”,去“探究”,尝试选择相适应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解决。在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点会由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提升到制订一个研究的方案,自主探究等。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培养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大班科学光与影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2、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2、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3、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油和水大班科学教案最新8篇

会变的水大班科学教案6篇

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优秀8篇

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模板6篇

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最新8篇

大班科学领域沉与浮教案8篇

大班科学左和右教案参考5篇

大班科学左和右教案8篇

大班科学锯的发明教案6篇

灯的故事大班科学教案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3557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