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溜溜 >工作计划

六年级数学比教案5篇

其实无论开展什么阶段的教学工作,都要认真写好一份教案,写教案其实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完成的课前准备工作,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六年级数学比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年级数学比教案5篇

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

2、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侧面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利用教具,弄清侧面积与圆的关系。

教具准备圆柱侧面展开教具。

教学方法操作法。

教学过程

旧知铺垫1、口算。

3.1434100.5670.820

2、长方体表面积。12㎝

(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8㎝

(2)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20㎝

探索新知1、揭示并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你们知道圆柱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

(说一说、摸一摸)

(2)你们想应该怎样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

(学生说明、教师演示)

板书结论: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的侧面积+2个底面的面积

(3)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会计算吗?

(学生说明、教师演示)

板书推导过程。

3、尝试练习。

(1)求侧面积。

a、c=2.5dm,h=0.6dm。

b、d=8cm,h=12cm。

(2)求表面积。

a、s底=40c㎡,s侧=25c㎡。

b、r=2dm,h=5dm。

4、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2的第5、6题。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2的第7、8题。

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习惯。

重点: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及应用

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图形?你能说说有关它们的知识吗?

2、学生说,教师板书:

圆锥圆柱

特征1个底面2个

扇形侧面展开长方形

体积v=1/3shv=sh

二、提出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和目标

三、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1、填空课本1----2(独立完成后校对)

2、圆锥的体积计算

已知:底面积、直径、周长与高求体积(小黑板出示)

(二)、综合训练:

1、判断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1/3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都可用v=sh

(3)一个圆柱形容器盛满汽油有2.5升,这个容器的容积就是2.5升

(4)圆锥的体积是否4立方厘米,底面积是6平方厘米,那么高是4厘米

2、应用:练习四第45题任选一题

3、发展题:独立思考后校对

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篇3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不错,就应聘做了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员。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工资500元,第二个月也只有600元,问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600元,少数超过600元。他找到了超市副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10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如下表单位:元经理副经理员工a员工b员工c员工d员工e员工f员工g员工h员工i

月工资30002000900800700700600600600600500

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是否欺骗了李叔叔?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1000元没有欺骗。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

那为什么李叔叔只能拿到600元。大家可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带动了员工的平均公资。

师:,看来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特别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资水平比较合理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痛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帮助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70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平均数会受一些特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的影响。那么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

生:600元

师:600在这里出现次数最多,它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所以600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二、探究新知。

板书:众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想通过工资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600理解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试着说一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出示概念。齐读概念。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统计量,那么,面对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哪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下面请看这个问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41,1.41,1.41,1.44,1.45,1.4,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三、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

师:同学们,全世界都关注的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的体育健儿正在紧张的训练,准备迎战奥运会。国家队的教练想在两名优秀的射击运动员中选择一名去参加比赛:(出示两名运动员成绩)

甲:9.5109.49.59.79.59.49.39.49.3

乙:109108.39.89.5109.88.79.9

看到两名运动员的成绩,大家能否猜想一下,教练会选择谁去呢?

生1:我认为会选甲,甲的成绩很高。

生2:我想会选乙,乙打中10环的多。

生3:我想应该看看他们的平均分。

师:大家说的很好,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用掌声来鼓励他们。那我们就先从平均数入手,大家动手做一做,看看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可以同桌合作)

生:老师,平均数一样,都是9.5。

师;平均数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1:看众数。甲的众数是9.5。

生2:9.4也出现三次,9.4也是众数。那两个都是众数吗?

师:当然,众数可以不止一个。也可以没有,比如说我们班前五名同学的成绩就没有重复的,那自然就没有众数了。

生:乙的众数是10,所以乙获胜的机会大一些。

师:在平均数相同时,我们应该看众数。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些数据的特点,并从数据的波动大小中,体现概率的可能性。让学生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四、学生畅谈收获。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案例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开始,我提出的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三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也渗透出了他们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如射击队员的选择,数据越多,频率越稳定。如能经过更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根据方差的特点由数据的稳定性及波动大小再考虑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对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补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篇4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教师把例1的图做成教具,以供教学演示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做教科书第1页复习的第(l)题。

先让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整

数乘法的意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做教科书第1页复习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同分母分数相加,而右边的题三个分数是相同的,同样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力。

教师:像右边的题求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的和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根据学生说的题意出示准备好的教具。

教师:每人吃了干块,要求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用加法计算。)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计算过程。

用加法算:++===

教师:求3个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能根据整数乘法的列式方法列出这道题的乘法算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乘法算式。

用乘法算:3

教师:这个算式中的是什么数?(相同加数。)

算式中的3是什么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教师:从这个算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那么,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让学生先按加法进行计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乘法算式的后面写出计算过程。

用乘法算:3=++=

教师:分子上的2十2十2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23。)

教师接着把计算过程写完。

用乘法算:3=++====(块)

2.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计算过程、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师:如果用乘法代替加法,只看3和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计算的?(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概括出书上的结语: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接着教师说用以后计算分数乘以整数时,不必再写加法算式,直接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就可以了。同时指出,为了计算简便,上面的乘法计算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可以这样写。

3.做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看图写算式,使学生明确求相同分数的和既可以用加法,也可似用乘法,从而进一步明确分数乘似整数的意义。

第2题、第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再说一说分数乘也整数的意义,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以及怎样使计算简便。对8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先约分,要提醒学生应该先约分再计算。

由于的计算结果是假分数(),一般要化成带分数()。同时说明。以后在计算分数乘法时,乘得:结果如果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1题。

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并引导学生回忆在整数计算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现在求一个分数的几倍是多少,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也要用乘法计算。

3.做练习一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还可以让学生把(1)、(2)两题进行对比,说一说(1)和(2)的异同,使学生明确(1)和(2)都是求3个,都要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求的是用法的具体数量,要注明单位名称吨;(2)求的是用去的煤占这堆煤的几分之几,不带单位名称。

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篇5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预设

生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4x=10×14。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独立解决。

(师巡视,适时指导)

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8.教师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个人工作总结8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8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工作计划范文8篇

六年级数学老师学期工作总结8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8篇

六年级下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8篇

2023年六年级数学工作总结推荐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7篇

2023年六年级数学工作总结优秀7篇

2023年六年级数学工作总结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3965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