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溜溜 >工作计划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

教案不仅仅是一份计划,它还是教学艺术的体现,需要精心设计,教案需要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学习文章巧妙构思,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曲设计思路

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的训练,培养学生

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进入课文,寻找

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幸福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

的爱,进入《散步》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l。),

2.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不同的表述介绍文中的人物。 ‘

3.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感人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有疑问的语句。

2.小组交流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2。) 、

明确:(①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②中年人的责任感。③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④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⑤互敬互爱的·家人。……)

(让学生从感情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只要能够谈出自己的观点即可,不能强求答

案的一致性。)

2.自由表述文中的人物给你的印象。

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

我的儿子: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目的在于引导学

生感受人物形象。)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

明确:(此题在于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品的写作内容,并能够分析其写作特点。)

五、研读赏析 ’

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

1.理解句子,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为什么这

样说?

明确:(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和取向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

展。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

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

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

从他高大的父亲。”如何理解加点的词?

明确:(“早已习惯”:说明母亲和儿子一起生活的时间已经比较长。.“还习惯”:说

明儿子因为年龄小,在许多方面尚未形成主见,往往照父亲的意见办事。)

2.回忆生活,叙述你们一家人的和美温馨的场面。

明确:(从生活中感受亲情,并珍惜亲情。)

六、梳理巩固

学生同位间交流本堂的收获。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3、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比较揭题

1、营造氛围,聊聊春节。

在儿童歌曲《过年了》中走进课堂,让学生来聊聊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请学生把关键的词语(或重要时间、重要事件)板书在黑板的一侧。

2、点明不同,比较揭题。

刚才,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北京的春节,看看老舍笔下的老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样的?(师板书课题)请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终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

(3)填准动词:

()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

()鞭炮()年菜()对联

()庙会()灯笼

(4)请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熬、逛、榛子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2、直击首尾,了解始末。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春节开始的时间。

(2)指名读课文最后1个自然段,知晓春节结束的时间。

3、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浏览课文,画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

(2)交流梳理,按顺序排列这几个时间段,揣摩文章的顺序。

腊月初旬——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初六——元宵——正月十九

三、再读课文,了解风俗

1、默读课文,独立填表。(可联系刚才填写动词的那些事情)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旬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

正月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2、集体交流,完善内容。

在读课文中进一步完善表格填写,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3、同桌合作,梳理内容。

根据表格,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同桌合作,完成填表。

联系课始谈话内容以及黑板一侧的板书,同桌一起合作填写表格。

时间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完善填写。

小组内展开交流,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表格内

容填写完整。

五、巩固训练

打开“基础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2、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一、复习回顾,了解内容

1、利用表格,想想说说。

看看填写好的表格,想一想,说一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2、简单回顾,说说读读。

说一说北京人过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

二、深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京春节给作者老舍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2、聚焦除夕,感受热闹。

(1)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什么?

(2)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分组学习,体会写法。

分组学习描写“正月初一”“元宵”部分,试着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的。

4、分清详略,领悟好处。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完整的“北京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讨论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聚焦孩子,体悟情感

1、跳读课文,找出内容。

请大家跳着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相关句子。

2、读读句子,说说感受。

认真地读读这些句子,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3、静心思考,体悟情感。

如果课文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如果课文不写这些内容,感觉怎么样?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联系表格,安排详略。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的“家乡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2、围绕表格,展开交流。

家乡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利用表格,迁移练笔。

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处,试着写一写。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写写《家乡的春节》。

五、巩固训练

打开“阅读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

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来。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⑵师小结。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3、评议小结。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三维目标:

1、阅读文章,了解作者读碑的历程,认识作者的认识过程——从外在的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

2、理解和认识为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3、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段落、词句来理解课文主旨,品味文章多种写作手法运用的特点。

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紧扣文中关键词句理解“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诠释”这句话的.含义,体会文章的主旨。

难点:体会“我”读碑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熟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审课题

二、师范读文章,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

a。生听师范读,注意文中写到“我”哪几次读碑经历,按先后顺序列举。

b。课题《读碑》中的碑指的是哪一座碑?

c。简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紧扣文中的关键词句,探究“我”读碑的心路历程

a。指名读1—5自然段,找出“我”初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句子,想想“我”是以怎样的态度在读?

b。深入探讨用这种态度读源于什么?

c。指名读7、8自然段,概括九龙泉纪念碑最突出的特点,品析这段描写。

d。 “我”由这些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想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e。再读碑文,让学生谈谈熟知的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借机引导他们感受英雄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缔造美好生活献身的精神。

f。齐读12自然段,体会“我”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感受。

g。理解“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四、 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有机会可参观红安烈士陵园或辛亥革命博物馆,了解武汉的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志士为振兴中华勇于献身的精神。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6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尤其是教育群众场面写得特别精彩。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重点理解“荒芜”、“官绅”、“收成”“提心吊胆”等词语,正确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与学法设计】

一、彩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退迹、不动声色的绝妙办法。

二、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面看似乎多余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

三、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课题,简介西门豹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一各官员,姓西门,名豹。

二、简介课文,了解大意

(一)简介课文我们现在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距今两千年前,战国时期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文中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严惩了河伯娶妇的组织者,废除这一迷信活动,使百姓大兴水利建设,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2.再读课文,正字音,理解下列词意在课文中的含义。“荒芜”、巫婆、官绅、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灌溉。

三、理清线索,分好段落

(一)整体感知课文,根据“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线索,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一九自然段)摸清底细。(调查)

第二段:(第十十五自然段)破除迷信(除害)

第三段:(第十六自然段)兴修水利(开渠)

四、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一)导读、自读课文

1.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先做了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是谁给河伯娶媳妇的?

(3)新娘从哪里来?

(4)漳河有无发过大水。

2.指导朗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问话和答话。

(二)再读课文,深入讨论

1.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

(1)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是河伯娶媳妇。

(2)巫婆和官绅勾结,是首恶分子。

(3)巫婆和官绅骗钱又害人,使有女孩子的人家纷外逃。

(4)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旱灾。

2.联系句子理解“荒芜”、“人烟稀少”等词,想象当时邺地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3.学生动手划词,结合讲解巫婆、官绅、眼睁睁“等词。

4.小结:西门豹成功地调查出四个问题的成果,成为他治邺的可依据。

(三)将计就计,惩办巫绅

1.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1)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2)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3)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发问,迫使官绅的骗局。

2.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呢?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

(这个问题,是课文难点所在。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为以后兴修水得,打下坚实基础。)

3.体会西门豹不说一个“杀”字,不提一个“打”从从容容、惩办巫绅,破除迷信的从政本领。

4.朗读第十自然段,深究重点词语。

(1)“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中的“站满”和课文前面的哪些描写不一致?

(2)“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土来了。”中的“真的”说明了什么?

(3)小结找关键词语的方法。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含义。

(把“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三个“不”字读得诚恳些;把“另外……送去”读得正经些;“把……说一声”读得强狠些;把“抱、投、催”几个动词读得坚定有力些。)

6.指导按提纲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四)讲读第三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思考:漳河年年闹旱灾,西门豹是怎样解决的?

3.为什么要先破除迷信,后兴修水利?

?板书设计】

示例一:西门豹→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受到爱戴→获得丰收→兴修水利

示例二:原因首恶者摸清底细调查了解

受害者漳河情况西门豹破除迷信迎接新娘惩办巫绅惩治巫婆巧妙惩处官绅兴修水利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二年级2023年语文下册期末总结6篇

二年级苏教版下册教案6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语文工作计划三年级下册6篇

三年级下册赵州桥教案6篇

3年级下册语文工作总结6篇

2023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篇

1年级语文下册工作总结优秀6篇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篇

6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982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