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溜溜 >工作计划

声音的传播教案7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控制教学进度,确保课程完成,教师应该在教案中融入跨学科教学元素,以促进综合性学习,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声音的传播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声音的传播教案7篇

声音的传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2、声音的传播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1、下列乐器是由于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

2、关于声现象,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人唱歌时是声带振动发声的

3、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鱼缸—鱼

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水—鱼

4、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听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桥洞跑了d、桥洞两侧反射的声音刚好抵消

5、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嘀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花样游泳员在水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听到回声,那么人离高山()

a、1700m b、3400m c、170m d、340m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声音的传播教案篇2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传播教案篇3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声音的传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

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活动过程: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 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 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 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 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

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 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 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 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 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声音的传播教案篇5

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践、观察的方法,探究回声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设施:音x、共鸣箱、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吉他、鼓、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利用上课铃声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检查作业

教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敲动鼓面有纸团的鼓。分析现象: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结论:鼓面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拨动梳子使其发声,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结论:物体振动时发出声音

教师演示实验:①敲响音x靠近泡沫塑料小球,观察现象分析原因②敲响音x,把其放入水中。

解释振动:物体来回往复的运动叫作振动。

结论:音x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拨动学生自制的六弦琴使其发声,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实验:摸着喉头发生,体验,分析原因

教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各种动物的叫声,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过来有嗡嗡的声音,那么,它们发生靠什么呢?

结论:翅膀的振动

板书: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教师: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我们知道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为咱们中国争了光,我国的.探月计划已经启动,那你知道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如何交流的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演示实验:真空罩实验(用手机试试)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教师: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结论:空气中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那声音是怎么通过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里的呢?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声波的形成

教师:咱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传声,其他的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比如液体,学生回答水可以。

教师演示实验:把一音乐盒密封后放入水中,分析现象

结论,水可以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教师:上节课让大家做“土电话”都做了吗?

学生演示“土电话”

结论:固体也可以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板书: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师:在雷雨天,我们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

(光速比声速快)

学生看p30声音表,并分析特点

板书: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一般情况下,中传播声音最快,其次是,中传播声音最慢。

学生介绍天坛公园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

教师通过图片进一步介绍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分析回声的形成

学生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小距离

已知:t=0、1s v=340m/s

求s/:

解:由v=s/t得s=vt=340m/s×0、1s=34m

s/=1/2s=34m/2=17m

答:最小距离17m

教师:如果要测定海底深度,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怎么计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声音的传播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

【教学重点】

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

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5、教师控制:开始!—停!

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讨论

3、谈话:(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

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

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我的验证过程

8.ppt出示实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

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

14、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吗?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改变上面的实验去证明?哪位同学来试试?

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喉咙、矿泉水瓶停止振动。

16、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

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演示2:用鼓槌敲击鼓面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声音)

5、思考1:敲响音叉后,接近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点水,用鼓槌敲击水鼓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敲击水鼓

7、追问:物体的振动带来了什么神奇现象?你如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刚才的现象呢?

8.学生汇报。

9.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四、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1、谈话: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动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的呢?

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

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ppt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

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应用

1、拓展练习: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谈话: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六、课堂小结

声音的传播教案篇7

【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 发生 .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 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 ,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 、 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

(2)、该实验的方法是 。

(3) 该实验的结论是: 不能传播声音

7、声传播的快慢用 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 体,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 有关,还跟 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 ,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 对着远处的高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知识小结、总结升华】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必做题

一、填空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4.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5.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6.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

7.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选择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 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

a.快b.慢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

a.运动b.振动 c.温度升高d.体积膨??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的.

a.电磁波b.真空 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6.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1声b.2声c.3声d.4声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拔高题

1.某人对着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 m/s)

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3、百米运动会上,计时老师听到枪声才给一学生计时,那么,老师给该生多计时还是少计时了,时间是几秒?

挑战题

1、体验生活:捉两只蝉,观察会发声蝉和不发声蝉结构的不同,并了解发声蝉是怎样发声的。

2、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但有时候我们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振动,如桌子、音叉你分别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在振动。(温馨提示:放大法。)

(1)、敲桌子

(2)、敲音叉

2、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鞋的教案7篇

《氓》的教案优秀7篇

有趣的大班教案7篇

爬山的教案模板7篇

春的试讲教案7篇

假如的教案7篇

小种子的教案7篇

认识的教案最新7篇

写字四的教案7篇

歌唱的教案参考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209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