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溜溜 >工作计划

大班棋子教案5篇

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教案可以包括教育技术工具的使用,以增强教学效果,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大班棋子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班棋子教案5篇

大班棋子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许多物体呈格子状,感知格子的特征。

2.发现并准确说出棋子在格子中的位置,能看棋谱听指令准确找到位置。

3.促进数学空间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发展,乐意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多媒体设备。

2、人手一张正反有8格和9格的格子图谱,12格格子的大图谱。

3、布置“寻找周围象格子形状的物体”之任务。

活动过程:

1、情境导题,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呈格子形状。

(1)看课件,猜一猜礼物(格子)。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礼物,看看是什么?(放课件,至出现格子)

(2)寻找和回忆生活中的格子

(3)续看课件,了解生活周围有许多东西呈格子状。

2、游戏激趣,感知格子的特征。

(1)出示课件格子

师:那这个格子到底是什么样的?相同的小格有几个?横线有几条呢,竖线有几条呢?(总结:有八个相同的小格,3条横线,5条竖线)

(2)自由摆放棋子,感知点、线、间。

(3)看课件中的一个棋子,说出位子。(在第几条横线、第几条竖线上)

师:看,有个棋子要跳出来了,看看它在什么位置,你能说出来吗?

师:这颗棋子又动了,现在说说它在哪里?(四个位置)

3、追逐游戏,感知方位及空间

(1)8格格子游戏,棋子由1个、2个、4个、6个递增。

师:它要召集很多朋友和它一起玩游戏,它跳到哪,你就追到哪,如果你放对了我们就逮到它们了。(播放课件)

(2)9格格子游戏,棋子由1个、2个、4个、6个递增

方法同上,速度加快。(播放课件出示9格格子)

(3)捉迷藏游戏——找一个的棋子位置

①教师说出棋子的位置,让幼儿用魔棒轻击,课件回应,对的会出现棋子,错的会“哭”。

②同法,让幼儿说出棋子的位置,另一幼儿用魔棒轻击找出。

4、竞赛合作游戏——12格格子游戏

幼儿分三组,每组6人,幼儿作为棋子,看课件在地上的大格子上站好相应的位置。

师:我们小朋友分成两队红队,白队,棋子们出绝招了,它们在哪我们就追到那。(播放课件,6次)

5、活动延伸:生活中的格子游戏。(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活动反思:

将数学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他们熟悉的情境进行游戏,他们很感兴趣。此次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也很完美。

大班棋子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感知格子的特征(点、线、间),体验玩格子的乐趣。

2、促进数学空间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发展,乐意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课件、多媒体设备。

2、人手一张有8格的格子图谱,4格和8格格子的大图谱。

3、请家长协助,带幼儿完成“寻找周围像格子形状的`物体”之任务。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题,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呈格子形状。

1、看课件:魔术纸变出了什么?(格子)。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张有魔力的纸,看看变出了什么?(放课件,至出现格子)

2、寻找和回忆生活中的格子。

师:你们平时有没有见过什么东西也是一格一格像格子形状的?

3、续看课件,了解生活周围有许多东西呈格子状。

二、游戏激趣,感知格子的特征。

1、出示课件格子

师:那这个格子到底是什么样的?相同的小格有几个?横线有几条呢,竖线有几条呢?(操作课件,引导幼儿从上往下数横线,从左往右数竖线)

小结:原来8个格子由3条横线和5条竖线组成。

2、自由摆放棋子,初步感知格子中的点、线、间。

3、追逐游戏,感知方位及空间,棋子由1个、2个、4个、6个递增。

师:我的棋子召集很多朋友和你们一起玩游戏,它跳到哪,你就追到哪,如果你放对了我们就逮到它们了。(播放课件)

4、亲身游戏体验,再次感知方位及空间。

单人游戏:跳格子(四格),幼儿当棋子看课件快速地在地垫上跳到相应的点、线、间的位置。

三、感知再现格子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棋子在格子中的具体位置(线、间、点)。

1、看课件中的一个棋子,说出位子。

师:看,有个棋子要跳出来了,看看它在什么位置,你能说出来吗?(在第几条横线上)

师:这颗棋子又跳动了,现在说说它在哪里?(三个位置:第几条竖线上;第几条横线、第几条竖线上)

2、捉迷藏游戏——找一个的棋子位置

①教师说出棋子的位置,让幼儿用魔棒轻击,课件回应,对的会出现棋子鼓掌声,错的不会出现。

②同法,让个别幼儿找出其他棋子的位置。

四、竞赛合作游戏——8格格子游戏

幼儿分三组,每组6人,选出队长。幼儿作为棋子,看课件在地上的大格子上快速站好相应的位置,队长举手示意,站得对又快的那组胜出。

师:我们小朋友分成红、黄、蓝三队,棋子们出绝招了,它们在哪我们就追到那。(播放课件,6次)

五、活动延伸:生活中的格子游戏。(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大班棋子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棋子在桌面滑动时,受到了桌面的阻碍,像这样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重量等因素有关系。

3、知道摩擦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也有弊。

二、科学探究

1、能利用已有器材进行有目的的体验和研究摩擦力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能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及方向是怎样的。

2、能初步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重量等因素有关,并懂得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3、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推棋子游戏中能主动探寻其中的奥秘而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游戏之中遵守规则。

2、能意识到摩擦力无处不在并且能辩证地看待它的利与弊。

【教学准备】

1、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增大或减小)的影片。

2、教师材料准备:米、筷子、玻璃杯1个。

3、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1颗围棋子、一面很粗糙另一面很光滑的木板1块、测力计1个、木盒1个、钩码4个、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魔术吗?

生:喜欢。

师:下面请看老师为大家表演的一个小魔术——“筷子提米”。

(表演魔术:对比加压前提不起,加压后提起杯子)

师:筷子怎么可以提起米呢?

生:米压住了筷子。

师:究竟是什么魔力能让筷子提起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它。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设计了“筷子提米”的魔术,既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又激发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探究上来,有意识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探究新知

师:首先,我们来玩个游戏——巧推棋子。(板书:巧推棋子。)

怎样推呢?请看游戏规则。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学生齐读规则:

1、用单手一次将棋子推出,棋子滑入的分值区为本次得分,棋子滑出滑道或滑到线上得0分。

2、要求棋子是滑动而不是滚动,围棋圆弧形的那面要向上摆放。

3、每人推三次,将三次推棋子的得分累计,即为总得分。

4、游戏时间2分钟。

师: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

(学生推棋子游戏,教师巡视。)

师:游戏时间到,请将材料收进桌子!哪组来说说你们的成绩?

生1:我得了7分。

生2:我得了9分。

生3:我只得了6分。

生4:我得了10分。

生5:我也得了10分

生6:我得了8分。

师:你们都很不错,有比10更高的分数吗?

生:老师,我得了15分。

师:你太厉害了!恭喜你成为本次游戏的冠军!

生鼓掌。

师:跟大家说说,你觉得怎样才能得到高分?

生:推的时候不能用太大的力,……

师:可棋子还是慢慢地停下来了,是什么力阻碍了它前进呢?

生:摩擦力。

(师板书:摩擦力)

师:那什么是摩擦力呢?像刚才活动中一样,棋子在纸上滑动时,棋子和纸之间产生了一种阻碍棋子前进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初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知道物体间运动会产生摩擦力。将摩擦力这一抽象且难于理解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师:还想玩游戏吗?

生:想。

师: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把左手拿出来,在衣服上由后向前运动。(教师一边说,一边示范。)这是谁跟谁产生了摩擦?

生:衣服和手产生了摩擦。

师:再把手放在桌子上由后向前运动,这又是谁和谁产生了摩擦?

生:手和桌子产生了摩擦。

师:摩擦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1:手感觉热热的。

生2:有点搓不动。

生3:好像有什么东西挡住了手。

师:那就是摩擦力。当物体向前运动时,摩擦力也是往前吗?

生:不对,摩擦力往后,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

(板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进一步明白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方向,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关于摩擦力的认知与新知整合,形成一个新知识体系,为下一步探究活动作铺垫。)

师:刚才我们所做的这些运动所产生的摩擦力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

师:这么说摩擦力有大小之分。它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

生:在不同的地方产生的摩擦力不同。

师:能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可能大些,什么地方产生的摩擦力可能小些?

生1:在那种光光的地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小些,在那种有高有低的地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大些。

师:你的意思是在光滑的地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小些,在粗糙的地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大些,是吗?

生1: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光滑----小?粗糙----大?)

师:还有谁也能像她这样,把自己的猜想说给大家听?

生2:我觉得可能跟重量有关,重的东西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大,轻的东西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小。

师:你说得真完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重----大?轻----小?)

生3:我觉得可能跟用的力度有关,用的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用的力越小,摩擦力越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力大----大?力小----小?)

师:猜想到底正不正确,我们要怎样来验证它。(生齐答:做实验。)在这三个因素中,你最想探究哪个因素?

(有2组学生选择了探究摩擦力与重量的关系,有7组学生选择了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活动的体验来提出猜想,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猜想是有依据的。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验证的因素,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让学习过程更有效地发生。)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一边出示材料一边向学生介绍:

木板:摸一下,有什么感觉?在它的背面,老师贴上了一层砂纸,摸摸它。

生:一边是光滑的.,一边比较粗糙。

师:测力计,今天我们就用它来测拉力。物体在水平面匀速运动时,拉力就等于摩擦力。

木盒、钩码:当我们要增加重量时就加上它。

师:怎样用它们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根据刚才的选择,各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师:讨论好的举手!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其他组可得认真听!

生1:我们组选择探究重量因素。先可以用测力计拉一个轻的东西,看是多少牛,再用测力计拉一个重的东西,看是多少牛。

生2:轻的东西就用木盒子,然后在木盒子上加钩码就成了重的东西了。

(出示课件:验证摩擦力与重量关系的示意图。)

师:你们是想这样做,实验中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生3: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重量要改变,其它不变。

师:你想的真周到,那验证接触面时应该怎样做?

生4:先用测力计拉着木盒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运动,看要用多少牛;再用测力计拉着木盒在粗糙的那面匀速运动,看要多少牛。

(出示课件:验证摩擦力与接触面关系的示意图。)

师:这个实验中又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的呢?

生5:要改变接触面,其它的不改变。

(设计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学生说出实验方法后,再让其他学生提出一些建议,使实验方法更严密、更全面,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和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做能让学生做实验时“有的放矢”。由于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对比实验,在设计实验时还需要教师“扶”,让他们进一步明白,对比实验的要素是控制变量与不变量,为以后设计对比实验时的“放”垫定基础。)

师:老师发现,咱班的同学很善于思考问题!不过实验前,老师还有具体要求。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指名读:

1、木盒匀速运动时读数。

2、分工合作,人人参与。

3、注意观察,写下数据。

4、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师:同时,我们看哪组做的最认真,哪组纪律最好。请拿出材料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实验都非常认真,哪组来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时我们要看哪一组听得最认真。

生:我们组验证的是摩擦力与重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同一接触面中,物体越重,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大;物体越轻,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小。

师:你汇报得很精彩,很完整,值得大家学习,关于摩擦力与重量关系的,有没有不同结论的?

生:没有。

师:(擦掉板书中“重量”旁边的“?” 。)

生:我们组验证的是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关系,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同一物体,在光滑面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小;在粗糙面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大。

师:其他验证接触面因素的小组也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吗?

生:我们组的结论也是这样的。

师:通过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擦掉板书中“接触面”旁边的“?” 。)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让孩子自己发现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论,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又让学生树立起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一定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的科学观。)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

生2: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生3:接触面越光滑,运动产生的摩擦力越小。

生4:物体越重,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大。

三、巩固应用

师:知道了摩擦力那么多秘密,你能解开“筷子提米”的谜底吗?

生:摩擦力增大了,筷子就能提起米来。

师:这位同学解释得真好,看来你学得很认真。关于摩擦力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生活,看一看生活中的摩擦力。

(播放短片:生活中的摩擦力。)

(设计意图: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这一环节,整合探究活动,深化摩擦力的作用及其存在的价值。)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生1:在拉链上涂蜡,接触面变光滑了,就可以减少摩擦力。

生2:拔河比赛时,穿上新鞋子,增大了鞋子与地面的摩擦力。

生3:滑冰时穿上冰鞋,接触面变光滑了,是减少摩擦力。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都很丰富。

师:摩擦力有利也有弊,上次下雨,这鞋子让我吃了不少的苦头,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1:让它的花纹更深,增大摩擦力

生2:在鞋子上缠上绳子,可以增大摩擦力。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教师应用一些生活现象的图片和常识,指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而懂得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既来源于生活实际,又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

师:谢谢大家,你们的办法都很不错,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会是怎样?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抛出,让学生的科学探究不只是停留在课堂,引导学生将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延伸到课外,实现学习空间的拓展。)

大班棋子教案篇4

目标:

1、在故事中进一步感知9以内的数,丰富封闭点数的经验。

2、在操作中积极尝试与探索棋子的排列方式,并初步学习用画图进行记录。

3、能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并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

准备:

棋子若干、记录纸、队形图。

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很久很久以前,白棋和黑棋是好朋友。他们最爱跳舞了。瞧,它们开始了!

2、他们好像在跳什么舞?一共有几颗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3、继续故事:可是有一天,白棋和黑棋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了,于是白棋就找白棋跳舞,黑棋就找黑棋跳舞。它们好像在跳什么舞呢?

(1)白棋有多少颗?

(2)黑棋有多少颗?他和白棋比,是多还是少?

二、尝试与探索棋子的排列方式并记录

继续故事:时间一长,白棋想:如果能和黑棋一起跳舞,那该多快乐呀;而黑棋也在想:如果能和白棋一起跳舞,肯定更幸福!于是,白棋马上去找黑棋,而黑棋也正好去找白棋。就这样,黑棋和白棋又重新成为了好朋友。它们开心地笑啊,跳哇!终于又能在一起跳舞了。

1、这是什么舞呀?我想把它画下来。可是从哪儿开始呢?谁有好办法?

(出示记录纸示范记录方法)

2、它们接下去还会跳什么舞呢?

3、谁来试一试?(个别幼儿)

4、这么好的舞蹈,快把它画下来。(幼儿在记录纸上进行记录)

三、幼儿操作与交流

1、今天棋子还想和小朋友一起跳舞,他们喜欢跳一些特别的`舞。宝宝们,和棋子跳舞后,别忘了马上照样子画下来。(幼儿自由操作)

2、集体交流。你和棋子跳了什么舞?有什么发现?

3、看记录图小结:原来这几种造型不同的舞蹈都是*颗棋子。

四、延伸

听,跳舞的音乐响起来了!爱跳舞的棋子又开始跳起了新的舞蹈。(出示图片)里面还藏着秘密呢,到底是什么,我们下次再来研究。

大班棋子教案篇5

设计意图

棋子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通过实验感知棋子的数量变化

活动目标

1、大胆猜想并实验,棋子摆放位置不同,棋子的数量也不同。

2、尝试将纸变形,感受不同形状的纸承受棋子的数量不同。

3、在操作、记录、合作中大胆探索、表达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让幼儿感受不同形状的纸承受棋子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活动准备

a4纸张若干、棋子4盘、(一盘100颗)记录纸张8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刚才小朋友们自己分组坐好了,那么这是红队、黄队、蓝队、绿队。今天的游戏需要团队合作,只有你们小组四个人合作好了才能在游戏中表现的最好!

二、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引发幼儿猜想和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猜想和实验结果。

1、让幼儿观察和认识老师准备的材料(a4纸,棋子,水)

老师提问:小朋友看一看这些材料,你们认识吗?

2、老师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准备和小朋友一起用这三样材料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猜一猜会是什么实验?(让幼儿大胆猜测)

老师总结:我们做的实验就是,把a4纸轻轻放在水盆中,然后把棋子一颗一颗地放在纸上,放一颗数一颗。

3、那老师想知道如果把纸放在水面上,纸上放上棋子,放多少颗棋子纸张会下沉呢?每一组小朋友猜一猜?(发记录纸,把猜测的`数字记录下来)

老师:现在一组发一张记录表,小朋友看,我拿红队的做个例子,第一栏记录纸张的形状,第二栏结果记录你们放棋子的数量,把你们刚才猜测的棋子数量先写下来。(每一组选一个记录员,记录棋子的数量)

4、请小朋友试一试吧,提醒每组记录员记得做记录。

5、第一次尝试实验

提醒幼儿注意:放棋子的时候是一颗一颗的摆放,而且放一颗数一颗,要记清楚放到第几颗的时候纸下沉了,记录员要记在记录表上。

6、分享实验结果并验证。

老师提问:你们做的实验和猜测的一样不一样?为什么同样的纸、同样的棋子、同样的水,每队放的棋子数量不一样呢?棋子怎么摆放能放多一些?根据小朋友回答,老师实验。老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知道,棋子平均摆放均匀,棋子能放的更多。

三、小朋友有没有方法让棋子再摆放的更多一些?(大胆推测后,师提醒比如让纸张变化形状)

1、提醒幼儿即使变化形状我们再放棋子时应该注意什么?(放均衡)让幼儿再次实验记录分析结果。

2、老师总结:同样的纸张,因为变化了形状,它的承载量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比如吃饭用碗而不是用盘,轮船等等)

活动总结

?纲要》中提出,关于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接触体验、表达感受和交流过程中知道探索的乐趣。本次教学先让孩子去探索发现棋子放的位置不同能让纸张沉下去的数量也不同,并且让孩子边数边放棋子,孩子们都小心翼翼的。其次请孩子们挑战难度能不能放入更多的棋子?让孩子探索去体验,老师引导改变纸张形状。通过实验让孩子发现更多的办法。操作过程中及时数数、记录,能够探索更多的方法和玩法。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感受学习的乐趣。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伞教案模板5篇

找朋友大班教案5篇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5篇

大班美术船教案5篇

大班教案模板精选5篇

大班幸福歌教案5篇

大班美术船教案优秀5篇

大班魔法棒教案5篇

大班美术《家》的教案5篇

秋天的水果大班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379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