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溜溜 >工作计划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教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一致的教育体验,确保学生获得相同的知识和技能,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校课程标准一致,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

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

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

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1).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2).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

(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4.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三.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情感体验点: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及它们的组合进行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疑点:在设计的图案中清晰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教具学具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图案、图标的剪贴、临摹以及。多种常见的图案及其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在优美的音乐中,逐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图案,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种图案标志的对象。(展示课本图3—23)

明确在欣赏了图案后,简单地复习:平移、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3)、(4)、(5)、(6)都可以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而图(2)可以通过平移形成。

2、课本

1 欣赏课本75页图3—24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成过程。

评注:图案是密铺图案的代表,旨在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同时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是图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基本图案”,然后再运用平移、旋转关系加以说明,注意旋转中心可以为图形上某一特征的点。

评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基本图案,然后通过变换得到。而且变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左上图和右下图。

(二)课内练习

(1) 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指定一个同学展示该组搜集得到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

(2) 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图形,用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那些图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转?分析其中的一个,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图案的设计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延伸拓展

进一步搜集身边的各种标志性图案,尝试着重新设计它,并结合实际背景分析它的设计意图。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一、目标要求

1.理解掌握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进行乘、除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遇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

三、解题方法指导

?例1】计算:(1 )[++(+)]·;

(2)(x-y-)(x+y-)÷[3(x+y)-]。

分析: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及括号的关系。

解:(1)原式=[++]·=[++]·=·==。

(2)原式=·÷=··=y-x。

?例2】计算:(1)(-+)·(a3-b3);

(2)(-)÷。

解:(1)原式=-+=-+ab

=a2+ab+b2-(a2-b2)-ab

=a2+ab+b2-a2+b2-ab=2b2。

(2)原式=[-]·=-=-====。

说明: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按分式的运算顺序法则进行计算,但恰当地使用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

(2)要随时注意分子、分母可进行因式分解的式子,以备约分或通分时备用,可避免运算烦琐。

(3)注意括号的“添”或“去”、“变大”与“变小”。

(4)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四、激活思维训练

▲知识点:求分式的值

?例】已知x+=3,求下列各式的值: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准确识别出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能力目标:会用变化的量描述事物

情感目标:回用运动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重点:函数的概念

难点:函数的概念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计算器

教学说明:注意区分函数与非函数的关系,学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小明在14岁生日时,看到他爸爸为他记录的以前各年周岁时体重数值表,你能看出小明各周岁时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吗?

新课:

问题:(1)如图是某日的气温变化图。

① 这张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② 这张图是怎样来展示这天各时刻的温度和刻画这铁的气温变化规律的?

(2)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表中是一些对应的数:

① 这表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② 这张表是怎样刻画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的,你能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范例:例1 判断下列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

(5) 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6)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7) 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活动1:阅读教材7页观察1. 后完成教材8页探究,利用计算器发现变量和函数的关系

思考:自变量是否可以任意取值

例2 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km。

(1) 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解:(1)y=50-0.1x

(2)0500

(3)x=200,y=30

活动2:练习教材9页练习

小结:(1)函数概念

(2)自变量,函数值

(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

作业:18页:2,3,4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相似 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 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训练 学生的判断能力.

2.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运用.

●教学难点 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 我们就来研究相似三角形.

Ⅱ.新课讲解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记法

三角对应相等,三边 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 似三角形。如△abc与△def相似,记作△abc∽△def

其中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位置,如a与d,b与e,c与f相对应.ab∶de等于相似比.

2.想一想

如果△abc∽△def,那么哪些角是对应角?哪些边是对应边?对应 角 有什么关系?对应边呢?

所以 d、e、f. .

3.议一议,学生讨论

(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

(2)两个直角三角 形一 定相似吗?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 什么?

(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结论:两 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

两个 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4.例题

例1、有一块呈三角形形状 的草坪,其中一边的长是20 m,在这个草坪的图纸上,这条边长5 cm,其他两边的 长都是3.5 cm,求该草坪其他两边的实际长度.

例2.已 知△abc∽△ade,ae=50 cm,ec=30 cm,bc =70 cm,bac=45,

acb=40,求(1)aed和ade的度数。(2)de的长.

5.想一想

在例2的条件下,图中有哪些线段成比例?

Ⅲ.课堂练习 p129

Ⅳ.课时小结

相似三角形的 判定方法定义法.

Ⅴ.课后作业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8

教学建议

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需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注意事项:定理中的.平行线组是指每相邻的两条距离都相等的特殊的平行线组;它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平行线组成。

定理的作用:可以用来证明同一直线上的线段相等;可以等分线段。

2、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

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记忆方法:“中点”+“平行”得“中点”。

推论的用途:(1)平分已知线段;(2)证明线段的倍分。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因为它不仅是推证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基础,而且是第五章中“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也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加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以及各种变式,学生难免会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往往会有感觉新鲜有趣但掌握不深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教法建议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引入

生活中有许多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例子,并不陌生,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

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刻度尺、作业本、栅栏、等等;

②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始时设计一系列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然后给出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和推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

2、能够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任意等分一条已知线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通过定理的变式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节学习,体会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设计

学生观察发现、讨论研究,教师引导分析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2、教学难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

计算机、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画图探索;师生共同归纳结论;教师示范作图,学生板演练习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行线?平行线有什么性质。

2、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引入新课】

由学生动手做一实验:每个同学拿一张横格纸,首先观察横线之间有什么关系?(横线是互相平等的,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然后在横格纸上画一条垂直于横线的直线 ,看看这条直线被相邻横线截成的各线段有什么关系?(相等,为什么?)这时在横格纸上再任画一条与横线相交的直线 ,测量它被相邻横线截得的线段是否也相等?

(引导学生把做实验的条件和得到的结论写成一个命题,教师总结,由此得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挂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注意:定理中的“一组平行线”指的是一组具有特殊条件的平行线,即每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线组,这一点必须使学生明确。

下面我们以三条平行线为例来证明这个定理(由学生口述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直线 , 。

求证: 。

分析1:如图把已知相等的线段平移,与要求证的两条线段组成三角形(也可应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得 ),通过全等三角形性质,即可得到要证的结论。

(引导学生找出另一种证法)

分析2:要证的两条线段分别是梯形的腰,我们借助于前面常用的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再利用这些熟悉的知识即可证得 。

证明:过 点作 分别交 、 于点 、 ,得 和 ,如图。

∵ ,

又∵ , ,

为使学生对定理加深理解和掌握,把知识学活,可让学生认识几种定理的变式图形,如图(用计算机动态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下图,在梯形 中, , ,则可得到 ,由此得出推论 1。

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再引导学生观察下图,在 中, , ,则可得到 ,由此得出推论2。

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注意:推论1和推论2也都是很重要的定理,在今后的论证和计算中经常用到,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

接下来讲如何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来任意等分一条线段。

例 已知:如图,线段 。

求作:线段 的五等分点。

作法:①作射线 。

②在射线 上以任意长顺次截取 。

③连结 。

④过点 。 、 、 分别作 的平行线 、 、 、 ,分别交 于点 、 、 、 。

? 、 、 就是所求的五等分点。

(说明略,由学生口述即可)

?总结、扩展】

小结:

(l)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

(2)定理的证明只取三条平行线,是在较简单的情况下证明的,对于多于三条的平行线的情况,也可用同样方法证明。

(3)定理中的“平行线组”,是指每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线组。

(4)应用定理任意等分一条线段。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a组2、9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82中1、2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上册工作计划8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参考8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8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8篇

一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人教版教案优秀8篇

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8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通用8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8篇

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8篇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643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