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适切性不仅关注学科要求,还包括了学生的年龄和发展水平,教案的适切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3数学高中教案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数学高中教案篇1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一起拉看看吧。
本节内容是正弦定理教学的第一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以及后面的解三角形中涉及到计算器的使用与近似计算,这是一种基本运算能力,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若在解题中出现了错误,则应及时纠正,若没出现问题就顺其自然,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
本节可结合课件“正弦定理猜想与验证”学习正弦定理.
三维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正弦定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实践,并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运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特例引入)教师可先通过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引导学生推出正弦定理形式,如rt△abc中的边角关系,若∠c为直角,则有a=csina,b=csinb,这两个等式间存在关系吗?学生可以得到asina=bsinb,进一步提问,等式能否与边c和∠c建立联系?从而展开正弦定理的探究.
思路2.(情境导入)如图,某农场为了及时发现火情,在林场中设立了两个观测点a和b,某日两个观测点的林场人员分别测到c处有火情发生.在a处测到火情在北偏西40°方向,而在b处测到火情在北偏西60°方向,已知b在a的正东方向10千米处.现在要确定火场c距a、b多远?将此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在△abc中,已知∠cab=130°,∠cba=30°,ab=10千米,求ac与bc的长.”这就是一个解三角形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学习一些解三角形的必要知识,今天要探究的是解三角形的第一个重要定理——正弦定理,由此展开新课的探究学习.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阅读本章引言,明确本章将学习哪些内容及本章将要解决哪些问题?
2联想学习过的三角函数中的边角关系,能否得到直角三 角形中角与它所对的边之间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3由2得到的数量关系式,对一般三角形是否仍然成立?
4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它吗?你能用哪些方法证明它?
5什么叫做解三角形?
6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怎样的三角形问题呢?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点出本章数学知识的某些重要的实际背景及其实际需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解三角形知识的必要性.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怎样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怎样测出海上航行的轮船的航速和航向?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关系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本章将要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学习应用这两个定理解三角形及解决测量中的一些问题.
关于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 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其数量关系.先观察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如下图,在rt△abc中,设bc=a,ac=b,ab=c,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ac=sina,bc=sinb,又sinc=1=cc,则asina=bsinb=csinc=c.从而在rt△abc中,asina=bsinb=csinc.
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呢?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讨论分析.
如下图,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asinb=bsina,则asina=bsinb.同理,可得csinc=bsinb.从而asina=bsinb=csinc.
(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解法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完成)
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探究,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上述等式都成立.教师点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三角形中的重要定理——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sina=bsinb=csinc
上述的探究过程就是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即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情况进行证明.教师提醒学生要掌握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分类证明思想,同时点拨学生观察正弦定理的特征.它指出了任意三角形中,各边与其对应角的正弦之间的一个关系式.正弦定理的重要性在于它非常好地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一种准确的数量关系.因为如果∠a<∠b,由三角形性质,得a<b.当∠a、∠b都是锐角,由正弦函数在区间(0,π2)上的单调性,可知sina<sinb.当∠a是锐角,∠b是钝角时,由于∠a+∠b<π,因此∠b<π-∠a,由正弦函数在区间(π2,π)上的单调性,可知sinb>sin(π-a)=sina,所以仍有sina<sinb.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除了上述的证明方法以外,教师鼓励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
讨论结果:
(1)~(4)略.
(5)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6)应用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角,并由正弦定理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两边,即“两角一边问题”.这类问题的解是唯一的.②已知三 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计算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进而确定这个角和三角形其他的边和 角,即“两边一对角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需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讨论.
应用示例
例1在△abc中,已知∠a=32.0°,∠b=81.8°,a=42.9 cm,解此三角形.
活动:解三角形就是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在本例中就是求解∠c,b,c.
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b,若求边c,则先求∠c,再利用正弦定理即可.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c=180°-(∠a+∠b)=180°-(32.0°+81.8°)=66.2°.
根据正弦定理,得
b=asinbsina=42.9sin81.8°sin32.0°≈80.1(cm);
c=asincsina=42.9sin66.2°sin32.0°≈74.1(cm).
点评:(1)此类问题结果为唯一解,学生较易掌握,如果已知两角及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80°求出第三个角,再利用正弦定理.
2023数学高中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瞬时速度的定义;
2。会运用瞬时速度的定义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实际背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运用瞬时速度的定义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教学难点:
理解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定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
平均速度:物体的运动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称为平均速度。
问题一平均速度反映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段内运动的快慢程度。那么如何刻画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
问题二跳水运动员从10m高跳台腾空到入水的过程中,不同时刻的速度是不同的。假设t秒后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为h(t)=-4.9t2+6.5t+10,试确定t=2s时运动员的速度。
2。探究活动:
(1)计算运动员在2s到2.1s(t∈)内的平均速度。
(2)计算运动员在2s到(2+?t)s(t∈)内的平均速度。
(3)如何计算运动员在更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探究结论:
时间区间
t
平均速度
0.1
-13.59
0.01
-13.149
0.001
-13.1049
0.0001
-13.10049
0.00001
-13.100049
0.000001
-13.1000049
当?t?0时,?-13.1,
该常数可作为运动员在2s时 ww .1mi.net w.1mi.net 的瞬时速度。
即t=2s时,高度对于时间的瞬时变化率。
二、建构数学
1。平均速度。
设物体作直线运动所经过的路程为,以为起始时刻,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可作为物体在时刻的速度的近似值,?t越小,近似的程度就越好。所以当?t?0时,极限就是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三、数学运用
例1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方程为,其中位移单位是m,时
间单位是s,,求:
(1)物体在时间区间s上的平均速度;
(2)物体在时间区间上的平均速度;
(3)物体在t=2s时的瞬时速度。
分析
解
(1)将?t=0.1代入上式,得:=2.05g=20.5m/s。
(2)将?t=0.01代入上式,得:=2.005g=20.05m/s。
(3)当?t?0,2+?t?2,从而平均速度的极限为:
例2设一辆轿车在公路上作直线运动,假设时的速度为,
求当时轿车的瞬时加速度。
解
∴当?t无限趋于0时,无限趋于,即=。
练习
课本p12—1,2。
四、回顾小结
问题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理解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定义;
2实际应用问题中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求解;
问题2解决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当?t?0时,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极限值。
问题3本节课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2极限的思想方法。
3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方法。
五、课外作业
2023数学高中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教材共分两课时进行,这是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的概念,依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应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某些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概念。
教学难点:领会函数单调性的实质与应用,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的概念。
教学关键: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出发,讲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而且思维逐步地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并由此向逻辑思维发展,但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他们只能根据函数的图象观察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等变化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学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统性、严谨性,在教学中注意加强。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了解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并能根据函数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2、能力目标:通过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推理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领会数学的归纳转化的思想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探索等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求知x。领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通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掌握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题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展开探索过程,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本节课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只起着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自觉的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并且加入激励性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学习方法
自我探索、自我思考总结、归纳,自我感悟,合作交流,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问题情景,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引入,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例题分析与巩固练习,回顾总结和课外作业六个板块。这里分别就其过程和设计意图作一一分析。
(一)问题情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设计了多个生活背景问题,并就图表和图象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一系列问题和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x,为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做好铺垫。(祥见课件)
新课程理念认为: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本节课所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
(二)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引入
1、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请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已学过的函数y=2x+4,,的图象的动态形式形象出x、y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有感性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观察下列函数图象,从左向右看图象的变化趋势?
问题2:你能明确说出“图象呈上升趋势”的意思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总结,得到单调性的“通俗定义”:
从在某一区间内当x的值增大时,函数值y也增大,到图象在该区间内呈上升趋势再到如何用x与f(x)来描述上升的图象?
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几何画板的灵活使用,数形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图形语言到数学符号语言的翻译变得轻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新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学生已学过的一次y=2x+4,,的图象的动态形式形象地反映出x、y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有感性认识。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入手,探讨单调性的概念,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从图形、直观认识入手,研究单调性的概念,其本身就是研究、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三)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归纳:如何使用数学语言来准确描述函数的单调性?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出增函数的概念,同时要求学生讨论概念中的关键词和注意点。
定义中的“当x1x2时,都有f(x1)
注意:(1)函数的单调性也叫函数的增减性;
(2)注意区间上所取两点x1,x2的任意性;
(3)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局部概念。
让学生自已尝试写出减函数概念,由两名学生板演。提出单调区间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给出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概念,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其实也叫做函数的增减性,它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局部概念,同时明确判定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这样处理,同时也是让学生感悟、体验学习数学感念的方法,提高其个性品质。
(四)例题分析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象法和定义法。
2、例2.证明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
在本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照定义进行分析,明确本题要解决什么?定义要求是什么?怎样去思考?通过自己的解决,总结证明单调性问题的一般方法。
变式一:函数f(x)=-3x+b在r上是减函数吗?为什么?
变式二:函数f(x)=kx+b(kt;0)在r上是减函数吗?你能用几种方法来判断。
变式三:函数f(x)=kx+b(kt;0)在r上是减函数吗?你能用几种方法来判断。
错误:实质上并没有证明,而是使用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例题设计意图: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象法和定义法。例1是教材中例题,它的解决强化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是依托具体问题,对单调区间这一概念的再认识;要了解函数在某一区间上是否具有单调性,从图上进行观察是一种常用而又粗略的方法。严格地说,它需要根据单调函数的定义进行证明。例2是教材练习题改编,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使用定义证明的一般步骤:任取—作差(变形)—定号—下结论,通过例2的解决是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概念进行简单论证的基本方法,强化证题的规范性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例3是教材例2抽象出的数学问题。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解题的规范性,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一些常见的变形方法。
(五)巩固与探究
1、教材p36练习2,3
2、探究: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有什么规律?
(几何画板演示,学生探究)本问题作为机动题。时间不允许时,就为课后思考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象,对函数是否具有某种性质作出一种猜想,然后通过推理的办法,证明这种猜想的正确性,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数学方法。
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证明或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达到巩固,消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强化解题步骤,形成并提高解题能力。对练习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总结。
(六)回顾总结
通过师生互动,回顾本节课的概念、方法。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知识,同学们要切记: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同时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要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正确进行判断和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体会数学的和谐美。
(七)课外作业
1、教材p43习题1.3a组1(单调区间),2(证明单调性);
2、判断并证明函数在上的单调性。
3、数学日记:谈谈你本节课中的收获或者困惑,整理你认为本节课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1、2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增、减函数的概念,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和解题规范化的训练,并且以此作为学生对本结内容各项目标落实的评价。新课标要求: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作业3这种新型的作业形式是其很好的体现。
(七)板书设计(见ppt)
五、评价分析
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了:第一。教要按照学的法子来教;第二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新概念间寻找“最近发展区”;第三。强化了重探究、重交流、重过程的课改理念。让学生经历“创设情境——探究概念——注重反思——拓展应用——归纳总结”的活动过程,体验了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成为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本节课围绕教学重点,针对教学目标,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x引趣,并注重数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是顺应新课改要求的,是研究性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2023数学高中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通过建立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
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复数是否也能用点来表示呢?
二、学生活动
问题1 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样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呢?
问题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与以原点o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吗?
问题3 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上与这个实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长度,那么相应的,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问题4 复数可以用复平面的向量来表示,那么,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减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两个复数差的模有什么几何意义?
三、建构数学
1.复数的几何意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复数a+bi的实部a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其中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3.因为复平面上的点z(a,b)与以原点o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复数z=a+bi,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6.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差的模就是复平面内与这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量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数学应用
例1 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4,2+i,-i,-1+3i,3-2i.
练习 课本p123练习第3,4题(口答).
思考
1.复平面内,表示一对共轭虚数的两个点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果复平面内表示两个虚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满足什么关系?
3.“a=0”是“复数a+bi(a,b∈r)是纯虚数”的__________条件.
4.“a=0”是“复数a+bi(a,b∈r)所对应的点在虚轴上”的_____条件.
例2 已知复数z=(m2+m-6)+(m2+m-2)i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求实数m允许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复数z1=3+4i,z2=-1+5i,试比较它们模的大小.
思考 任意两个复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吗?
例4 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1)│z│=2;(2)2<│z│<3.
变式:课本p124习题3.3第6题.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023数学高中教案篇5
教学目的: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
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练习: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
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习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2023数学高中教案篇6
复习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
复习目标:
1、提高口算、竖式计算的能力,巩固口算技巧。
2、提高看图提问题的能力。
3、能正确填写﹥﹤或﹦。
教学重点:
计算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40+3045+769-5097-6
30+659+3653-884+7
91+524-98+3796-80
二、提出问题后再列式计算:
(1)书包比铅笔盒多多少钱?64-18=46(元)
(2)铅笔盒比书包少多少钱?64-18=46(元)
(3)铅笔盒和书包相差多少钱?64-18=46(元)
(4)书包和铅笔盒一共多少钱?64+18=82(元)
三、用竖式计算:
58948598
+37-35+15-89
----------------
95591009
84466664
-59+27-48+28
----------------
25731892
四、在○里填上﹦﹥或﹤
34+29○29+3453-36○54-36
49-37○49-3667+38○67+34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1、观察与测量。
2、有趣的图形。
3、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测量。(略)
二、有趣的图形。
(1)图中有14个长方形。
(2)7个正方形。
(3)3个三角形。
(4)10个圆形。
2、小白兔看到的是房屋的侧面。
小山羊看到的是房屋的正面。
1、33+4265-4945+56
86-3447+4898-89
61+3374-5526+35
89-5463+1738+34
45+3777-4975+25
2、兔比羊多6只,羊有37只,牛比羊少18头。
提问题:(1)兔子有几只?37+6=43(只)
(2)牛有几头?37-18=19(头)
(3)图和牛相差多少?43-19=24(只)
(4)兔比牛多几只?43-19=24(只)
(5)牛比兔少几头?43-19=24(头)
3、(1)需要(2)两车,还有(4)个空座位。
(2)学生共需要(90)元,老师共需要(12)元。
4、13+34+45=9297-39-27=31
65-56+11=20xx+33-55=22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元、角、分的认识。
复习目标: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有关知识。熟练使用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1)买毽子和小鹿共需要4元1角
(2)买娃娃、熊猫、小汽车共需要94元。
(3)买小汽车、熊猫付了100元,找回41元。
(4)50元钱可以买:a毽子小鹿娃娃b毽子小鹿小汽车
c毽子小鹿熊猫积木
d娃娃和积木
(5)积木12元,付钱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张10元2张1元。1张10元1张2元。
2张5元2张1元。2张5元1张2元。
12张1元。6张2元。
二、加一加,说一说
15+16=3115+25=4015+26=41
25+26=5116+26=4216+25=41
四、哪只小兔拔了哪个萝卜?用线连起来,看谁拔得最多。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图画应用题。
复习重点:提高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大象运木头
先独立完成
再交流
(1)34+38=72(根)
(2)90-72=18(根)
二、套图游戏:
独立想想
交流说说
每人套两次,他们可能套上哪两个?
可能套中小狗和小松鼠。
可能套中小象和企鹅。
可能套中小狗和小象、小狗和小鹿。
可能套中小狗和企鹅。
......
三、有趣的图形
请学生实际动手折一折
在长方形纸上折一折。
(1)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
(2)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
2023数学高中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线段 (d)不存在
(2)已知动点 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
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5
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 ,实轴长为 ,焦距为 。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 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 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习: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 3y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 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知识链接】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
x2y2
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169
到右准线的距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