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他人的读后感,读者可以获得对书籍的评价和推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读后感是一种与作者对话的方式,让我们更加亲近和理解作者的思想,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后红楼梦读后感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后红楼梦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被”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红楼梦属章回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也就是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为《石头记》、《情憎录》、《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作之一。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学者研究实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后半,后人割裂已足八十整数;另有学者认为今79、80二回本均为续作混入)。此后,《红楼梦》续作纷纷出笼,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宁二府由胜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其中有一篇令我难忘的故事,就是第十五回:黛玉焚稿断痴情,宝玉误娶薛宝钗。在这一回中讲述了,贾母请来了一个算命先生给宝玉算命,说宝玉要即刻娶一个金命的女子冲冲喜,这个女子就是薛宝钗,贾母当然答应,她早就看上了薛宝红楼梦读后感700字钗。可宝玉死活不答应,贾母的话他压根没听进去。大家都知道宝玉喜欢黛玉,凤娘王熙凤劝贾母说先允了宝玉答应他娶黛玉,到时候再把新娘一换不就行了。贾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可是她哪里知道,王熙凤是断送了一对有情人,活活的把两人给拆散了。
我感受到了王熙凤很可恶,她明知道宝玉和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有情人,还活活拆散了他俩。毕竟结婚是两个家族的大事,可是她竟自作主张给宝玉变了婚事,还不让宝玉去看黛玉,实在是可恶!由此,我也体会到了清朝社会的腐朽,和贵族压迫贫穷人民的不公平。
后红楼梦读后感篇2
说起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是在《红楼梦》中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每次伤心落泪都是因为她,因为她是个人见人爱的才女,她具有那种弱不禁风的气质,让人忍不住去喜欢她,理解她。她的才华,在大观园是出了名的。每次赛诗,都是技压群芳,一举夺魁,让人望尘莫及;别人作诗都是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她却"等大家都写的得差不多了,她才提起笔来,一挥而就,龙飞凤舞写下一首诗。
林黛玉之所以爱哭,那是很明显的。黛玉的哭,是为自己的身世而哭,是为自己无依无靠而哭,是自己情感的宣泄,是对着世界的愤恨…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大观园,敏感的她,满身是刺,除了哭,她还怎么办?她又能怎么办?处处受束缚,处处受为难。
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你初次和他见面时觉得他和蔼可亲,容易亲近,相处日深,你会发现他的心思高深莫测;第二种人恰恰相反,初次见面你会觉得和他在一起别扭,不舒坦,心有所惧,然而相处日深,你会慢慢发现他襟怀坦荡,亲切可人。很明显,黛玉和宝钗就是很鲜明的对比。人们对黛玉的偏见,就是因为她爱"耍小性","性情孤僻"、"尖酸刻薄"。其实,当你真正细细去关注她时,黛玉其实是很平易近人的。在大观园里,黛玉虽说是贾母的外孙女,可是进了贾府之后,又什么时候听见贾母对黛玉说过一句贴心话?倒是宝钗,把贾母唬得服服帖帖的,于是贾府的人便认为宝钗是个贤惠儿媳。但是黛玉,由于她寄人篱下,比别人更敏感,对自己的身世敏感,对自己的遭遇敏感。但是敏感的她也有尊严,她处处都要维护自己,又不能完全发泄出来,她只能像个小刺猬似的活着,得罪了许多人。她的那张嘴,像刀子一样尖利。对于人情世故,她也是懂得的。黛玉的才气,是古今中外少有的。
重要的是,她具有一般写诗的人所没有的诗人的气质。她的诗是跟她的思想、感情、生活连在一起的,可以说她是为了诗而生的。她的诗,可以说在整本《红楼梦》里是最好的。(宝钗认为作诗没有用,她的心不是属于诗的,尽管她能和黛玉媲美,但是她没有诗人的气质、情怀。没有诗人的气质和情怀,不能说是个诗人)每首诗,她都是用心写的,但是每次写诗,她又总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我喜欢她的《葬花吟》,她的情感能深深刻在人的心里;我喜欢她的《问菊》,她写的菊花能问得人无言应答;我喜欢她的《咏白海棠》,最喜欢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还把海棠当做人来写;我喜欢她的《五美吟》,美人都在她风流、清新、新奇的诗风表现得活灵活现…读她的诗,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一片冰心在玉壶。黛玉的死,至今牵动着无数红迷的心。黛玉临终前"睁开眼睛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这似乎对应了她写的那首《葬花词》里的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她向紫鹃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对应"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掉陷渠沟"。更让读者把黛玉的形象深深刻在自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后红楼梦读后感篇3
红楼梦,终究是避免不了悲剧的。既然是梦,终究要醒。梦中的恩情、梦中的功名,在梦醒的那一刻,毫无征兆的,烟消云散。终究是一场惊梦,悲喜千般,虚无缥缈。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还是那块石头;离恨天灌愁海太虚境中,也只有一株仙草。甚至,这些地方,都是虚无缥缈!“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连故事,都是作者经历一番梦幻附会出来的。到底说来不过是一场惊梦。红尘中的滚滚厮杀,也不过是窗外的一阵疾风、一时骤雨罢了。
可是,虚幻中又折射着真实。世态炎凉,离合悲欢。荡气回肠,撕心裂肺!富贵荣华转瞬即逝,荣辱自古周而复始。但是细细想来,人生之事,不过百年。一时的境遇又能维持多久?明媚鲜艳能几时,残红遍地,又能几时?“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说来倒都是自然之理。可是,你我毕竟是俗人。不能摆脱俗世的名利,欲脱尘网,却又不能放下声色犬马。指责别人的蝇营狗苟,却又渴望自己能时来运转。真正大权在握的时候有竭力的追名逐利。于是乎,自己变成了自己当初咒骂的尸位素餐的贪官污吏。成日的灯红酒绿,忘记了当初假作脱俗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到头来,不知这嫁衣裳谁人穿了去。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其实我并不想说教材上所谓“揭露了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专制、腐朽及其没落的结局。”我想,真正读过红楼梦的人会真的有一天是世界末日呢?贯穿《红楼梦》的,绝不是四大家族的兴衰,我更赞同周汝昌先生的说法。贯穿红楼的,是情。作者痛恨的绝对是“封建礼教”而不是湘云宝钗这类红楼女儿。把封建社会的没落当作红楼梦的一个内容固然可以,但若是把它当作主题,编教材的人,是不是欠考虑了?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某个阶级的腐朽和没落实际上无可避免。时代总在进步,纵然没有了阶级,又何以知道不是情。我完全相信刘心武考证的情榜的存在。红楼女儿,在此,才算是完整的结局。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红楼梦的主题,是情!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黛玉痴情,魂归离恨;宝钗痴情,误了终身!
其实,宝钗是个好女孩。她并不像有些黛玉党所说的是木石姻缘破裂、黛玉魂归的罪魁祸首。不可否认的是:薛宝钗确实爱过贾宝玉,或许也真的幻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与宝玉结成神仙眷侣。但是,她也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的这个想法而不惜搭上黛玉的生命。毕竟,这是薛宝钗,不是吕雉,更不是武媚娘。有人把薛宝钗称为红楼梦中的“冷美人”。或许和花名签上那句“任是无情也动人”有关。但是,清醒的读者都会明白,没有任何一个花季的女孩是所谓的“无情”自然,薛宝钗是有情的,甚至,是多情、是痴情。记得薄命司的楹联么?“痴男怨女,堪叹古今情不尽;厚底高天,可怜风月债难酬。”既然这样说来,进得了薄命司的,不都是怨女吗?怨女,因何而怨?想必也是用情过深,痴情所致吧?我不否认薛宝钗有心机,有城府。但是,你几时见过薛宝钗用她的心机去算计?她的城府,只是表现为她适当的防人之心。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宝钗是什么?山川高士晶莹雪!世人只看到最终以金玉姻缘收尾,但是,有想过宝钗是否真的就快乐呢?她爱贾宝玉不假,但是,第一她不会以牺牲林黛玉的幸福乃至生命为代价;第二是她也不可能因为自己的爱去自私的占有宝玉。其实,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爱是梁思成对林徽因的那种。因为他爱她,所以他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为了让她开心。哪怕是分手——其实真爱就是这样,所做的一切为了另一方。如果和自己在一起不能让她感到幸福,那索性放她去追寻她的快乐。所谓爱她就不能让她和别人在一起,不过是冠以爱的名义的自私的占有罢了。而且,为宝钗计,她也一定会料到自己和宝玉在一起一定是“到底意难平”的结果。如果这样,她会心甘情愿的赌上自己一生的幸福吗?我觉得,宝黛爱情的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生活的那个大家族。尽管如此,宝玉也好,黛玉也罢,她们,是不可能离开也离不开那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土壤的。正如现在说贾宝玉如何痛恨那个封建地主阶级。我想,说出这样的话的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为现代政治摇旗呐喊的文化流氓,另一种是受了文化流氓误导的读者。你想一下,贾宝玉出身在那样一个阶级,他又怎会痛恨自己的出身之处呢?这,合乎人情吗? 相反,我觉得宝玉在失去这一切以后反而会怀念那个封建大家族给他提供的资本。所以,有学者考证,红楼梦是封建家族的挽歌。作者写这部书的时候,是怀着无限的因自己无力扶大厦之将倾,而最终使自己的家族土崩瓦解的愧怍与忏悔之情来写的。作者曹雪芹,当然,某种意义上就可以看作贾宝玉。但是记住!只是某种意义上。如果说红楼梦中所有的人物都有原型而且与与原型完全一样,所有的情节都真实发生过,这是不是太贬低曹雪芹的能力了?再说封建的家族,有学者认为金玉姻缘完全是贾府内部几大利益集团斗争的结果。——就是说,宝玉最后娶谁和宝玉想娶谁没有任何的关系。宝玉、黛玉,包括宝钗,不过是王夫人、薛姨妈、贾母、王熙凤相互争斗所得出的结果罢了。既然这样,就可以说: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都是牺牲品,而真正得益的,是其他人。可是,她们的利益,又维持了多长时间呢?最终贾府败落,他们的既得利益自然也烟消云散。正应了王熙凤判词里的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红楼梦自然不止是爱情悲剧,还有家庭悲剧甚至时代悲剧。总之,大荒山无际崖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在人间,经历的更多的是世态炎凉。红楼梦,是个令人荡气回肠却更撕心裂肺的故事!因此,我们对其中的人物,也不应太过挑剔。红楼女儿,既都在薄命司中,命运是不幸的,遭遇是可悲的。后人给予她们的,更多该是理解与同情,而不是嫌了这个(黛玉),又恨那个(袭人),说这个太张扬(晴雯),又烦那个太狠毒(凤姐)。红楼女儿都不是完美的,但都是可悲的!芳魂有感,情痴抱恨!对她们,何必太苛求呢?黛玉有高洁之处,袭人也是个痴子;晴雯率真可敬,凤姐精明强干!红楼群芳,无一人不可爱,无一人不可怜,纵有错处,何必抓着不放呢?
有一段话,我是喜欢反复引用的。大约是旧式文人共同的感悟吧?是说人生三恨:“恨鳆鱼多刺,恨海棠无香,恨红楼未完!”前两项我倒觉得没什么,只是这最后一项,我倒是有深切的体会。想来古人与来者,大约都会有这样的感叹吧?而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如果红楼梦真正完结了,又怎么会有现代层出不穷的续书呢?或许,红楼梦未完,留个谜题给后人去猜,才是最好的结果吧?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引用畸笏叟在第二十二回的批注:此回未完而芹逝矣,叹叹!现代红学家多半否定程高续本的后四十回。我也自然相信后四十回不符合曹雪芹的意思,但是,作为一个庸俗的读者,我倒是情愿相信大部分高续本的结局。我不忍心看到最终凄凉的场面,感谢高鹗最终加了个兰桂齐芳的结局。而最终的抄家这一节,也有了,不算脱离了悲剧的结局。悲剧,加基本上大团圆。这固然为红学家所不齿,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我还是喜欢这样的结局的。我对高鹗比较不满的地方,主要是三处。第一处写贾母对黛玉态度的转变,第二处写妙玉的结局、第三处是写真如福地,完全是道学先生的手笔了。
我并不是一个客观的人。读红楼梦,自然有我的偏爱。和很多读者一样,我是个黛玉党。所以,我最喜欢的人物,第一是黛玉,不过,我最偏爱的,应该是妙玉。或许很多读者并不喜欢妙玉,认为她虚伪、孤傲,我倒是觉得,这是妙玉的高洁之处。怀有这样看法的读者,倒是应了妙玉判词里的一句话: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说红楼梦是一面镜子,对妙玉这样看法的读者,可在这句判词中照出自己了?我觉得,红楼梦中的人物,是没有高下的,以我的审美来看,宝玉、黛玉、妙玉可以并列第一。当然,这个排名,在于人。
林语堂先生曾经打算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结果,准备了几个月之后却发现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于是仿照红楼梦的行文写成了一部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曾译作《瞬息京华》,现多译为《京华烟云》)但是,从人物刻画等多个角度来看,它和红楼梦比起来还是逊色得多试想连林语堂这样的文学巨匠去模仿都不能和红楼梦同日而语,何况其他人呢?我自然也不敢说去续红楼梦之类的话。只把日常读红楼梦所得到的感悟以人物为分法集合在一起,留着以后看看自嘲罢了。
后红楼梦读后感篇4
?红楼梦》虽然不是一部饮食专著,但他对我国古代传统饮食文化描写却是非常丰富而细腻的。
在这部巨著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描述了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据统计,120回的《红楼梦》中描写到的食物多达186种。从盛大的迎接皇妃的盛宴,到贵族公府的豪华家宴,从酒楼饭店的歌妓美酒,到街头巷尾的随意小吃,可说是应有尽有。
贾府饮馔的丰盛,由茄鲞即可略见一斑。这道菜给人印象是类似于小咸菜。但它做工之讲究,用料之复杂,堪称一绝。用刘姥姥的话讲要用10几只鸡来配这个茄子。《红楼梦》四十一回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吃到这道菜时,向王熙凤请教茄鲞的做法,凤姐煞有介事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和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儿,拿鸡汤偎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样,盛在瓷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儿,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此种做法可能略有夸张,但是贾府饮馔之精细丰盛,由此也可见一斑。
?红楼梦》中的饮食除了品尝、玩乐以外,更注重养生。例如第四十九回,贾母在冬季吃的炖鹿肉。鹿的全身都有药用价值。其肉是适宜冬天进补的高级营养和医疗食品。历来受到医学界和美食家的重视。唐代的《食疗本草》说:“肉,主补中,益气力。”阴历的二月至八月间不应吃鹿肉,它能使人发冷病。贾府吃鹿肉的时间都在冬天,就是遵循这一食规。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只是掀开了红楼美食的冰山一角,我们正行走在寻找红楼精髓的路上,路途遥远,我们不会停下追寻的脚步。
后红楼梦读后感篇5
?红楼梦》,一篇流传于世的动人奇缘,一场璞玉与仙草的奇妙邂逅,一支玉与锁的爱世奇歌。
低吟着《枉凝眉》,我仿佛又回到了红楼之中。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看见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独自挽着锄头,漫步在花瓣飘零的桃花园中,走至一棵桃树下,风吹,花落,她看着那满院的残花落瓣,轻轻地捧起,放在丝质的手绢中,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流着泪将它埋进无尽的“深渊”中,向那冰冷的泥土诉说着哀伤。黛玉葬的是什么花?她坐在凉亭内,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升的忧伤如那飘零的桃花,永远挥不去,抹不尽。无言的相思泪滑过面庞,望着那缥缈的天空,无边无尽,无声无息的风吹着多多白云,划过那有情亦无情的天空。那双宿双飞的比翼鸟自由自在地飞翔。而自己却像一只金丝雀一样被锁在这冰冷的金笼中。寄人篱下,无法言出心中的忧,叹出心中的悲,道出心中的伤,她的一生是何等的凄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水中月,镜中花”
花凋残了,月还是依旧阴晴圆缺,切不会因为花的凋残而绽放不出那皎洁的光。
“美玉无暇”——贾宝玉。他,本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颗顽石,被弃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却偏偏又通了灵性,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到了人间诸诸美好,也吃尽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他是封建家长眼中的叛逆者,史湘云眼中的“爱哥哥”,绛珠仙草眼中的神瑛侍者,黛玉唯一永远的知己,他对黛玉“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宝玉放荡不羁,鄙视世俗,不束缚于封建礼教,不拜倒于功名利禄。他随心所欲,向往自由,想做一个无拘无束的小鸟,在蓝天中自由翱翔。
化看世间事,愁断肠,离人泪,哀多伤;笑看世间事,君王殇,红颜泪,洒天下,世人常叹:“笑看世间痴人万千,怎叫得一个“痴”字?
漫溯古今,曹雪芹写《红楼梦》,无不在于批判。批判抑制人思想的封建王朝,批判腐败黑暗的封建社会,批判束缚人自由的无情统治者。他,向往自由,向往美丽,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只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从红楼中走出来,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不禁感叹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的自由,多么的美好!今天的努力就能决定明天的结果,而不是天生注定身份的尊贵与低贱,也不是生死就在于别人的一句话。想着想着,我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向往自由,发奋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后红楼梦读后感篇6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题记
红楼梦一梦古往今来,赚得了多少叹息,多少惆怅,可是又有谁读懂了曹雪芹背后的凄凉,午夜梦回他是否会想起自己的年少,想起那大观园的喜怒哀乐,然后轻轻一声叹息,面上平静如初,实则内心百般波澜。
有友人问我,在这本书中你认为曹雪芹更偏爱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轻笑不语,其实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不过是那颗顽石命中的一片浮云,片刻间便烟消云散,干净的不留下一丝痕迹,无论当初发生了什么,都是对的,可如果一旦结束便真的是结束了。
都说红楼梦最著名的便是那一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呀!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了作者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荒.唐”不仅指作者在书中引出了“炼石补天”“青埂峰”等荒.唐故事,而是指出全书描写的当时社会的腐朽,残酷,互相倾轧以至于走向灭亡的道路。这书不仅是曹雪芹对而是生活的迫忆,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讽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作者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时济世,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做诗人”的慷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便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当时那个黑暗卑劣的社会不相融,那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排斥他。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解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语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挽歌。
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本书。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百年后世人对红楼梦可谓是褒贬不一,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是无论怎样,认识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要有辩证统一的眼光,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但《红楼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后红楼梦读后感篇7
合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眼前仿佛又是那片凄凉。我真的被这细腻的文字,曲折的情愫感染了,说到情,就不得不说到为情所生的她——— 林黛玉。
林黛玉似乎钟爱花,其实,她就像是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永远是那么清高脱俗。想来,黛玉并不是小心眼的,总是疑神疑鬼,其实她的自尊心在提醒她,她无比寂寞,刻薄与多疑是在体现她对在贾府地位的担忧,所以才以至于,别人的一种口气也会让她彻夜难眠。
她的敏感总是让自己痛苦,葬花时,那凄凉的景象,她把泪水涂抹在了残余的花瓣上。黛玉是为爱而生吗?我认为不是的,黛玉更体现了一种宽厚纯真的性格,表面上与人谦逊,只不过是过分担忧罢了。
黛玉之所以深入人心,不是美在外表,而是美在内心。她是那么柔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柔弱,更有内心,如一泓清泉,清澈脱俗,与世无争。她忧郁在寄人篱下的痛苦里,内心的波澜,使得她咏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的绝句,她的智慧无人堪比,诗,体现出了她的悲愤,她的坚毅,她的自命不凡。林黛玉留给人们的,是柔弱的一面,但她的内心,其实是坚毅的。
林黛玉,多美的名字,曹雪芹正是赋予了她美的象征,而最后的最后,曾经的“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不是都同样由盛转衰吗?黛玉在其中,不正是以一个主基调出现的吗?最终黛玉泪尽而死,她的坚毅只是化作泪滴了吗?
通过《红楼梦》一书,曹雪芹为世人展示了清王朝灭亡的征兆,那些肮脏的、可怕的贪婪、愚蠢,是无可挽救的!而在现在的社会中,80、90后再一次印证了曹先生的“预言”,奢侈之心不可有,否则到了最后,又怎奈何如黛玉一般?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