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理解书籍,我们应该写读后感来总结和归纳自己的思考,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的思考和体悟,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心的告白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心的告白读后感篇1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詹姆斯,玛莉莎,莉迪亚,内斯,汉娜,还有杰克。
这些人的性格,情绪,情感,在这本小说中一览无遗。
在美国鹤立鸡群的中国人,詹姆斯一直试图融入美国这个大熔炉,让自己显得平常一些。这些内心的渴望,通过对孩子的教育显露出来,是那么强烈,而孩子的遭遇,却显得他的期望那么脆弱无助。
一直都渴望与众不同的美国女生玛莉莎,梦想是突破女性以家庭为主的观念,同男生一样平等地受人爱戴,做一名医生。可是,被詹姆斯吸引,放弃了梦想,嫁作人妇,归于平淡。
被父母捧在手心的莉迪亚,承受着父母巨大的期待,压抑着自己的个性,终于在内斯离开,发现自己喜欢的杰克竟然爱着内斯后,找到了事情到这个地步的原因,精神崩溃,从船上踏了出去,沉在了湖底。
而内斯,在莉迪亚被万般宠爱下,所期待的不过是父母平等的爱,和对莉迪亚的重压减少一些。在发现无法改变家庭的这种关系时,他奋发图强,考进了哈佛,却又在追寻自由之时,失去了陪伴自己的妹妹。
汉娜,这个怯懦的敏感的却又洞悉一切的小女儿,一直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却总是躲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怕打扰了这些幸福抑或悲伤。她是一个完全被忽略的孩子,在受关注后不知所措,只会如家人所期待的那样,做出该有的反应。
一直努力的让自己不受注意,却在别人给予关注后不知所措,假装毫不在意。其实,内心早已波涛汹涌。是心太穷了吗?
这本小说是一个女孩自杀引起的的一系列事情,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和家人的反思。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伴随其一生。父母的一举一动,不知道怎么样就会伤害到孩子。
爱是枷锁,是负担,如果这爱是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学会尊重他人,无论对方是自己父母还是孩子,更不论其他人了。将对方当做一个完全的个体,尊重对方的行为,并且以一个同样的个体去理解对方。尤其是对自己爱的人。
这是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尊重他人,且对自己坦诚。
我想,那么我们的爱,就不会成为对方想摆脱的东西,而是陪伴对方一往无前的巨大力量。
让爱自由,让自己爱的人自由。
心的告白读后感篇2
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一个意料之中的悲剧。文中以家中最受父母期待和喜爱的女儿的离世为开场,采用倒叙的手法,一点一点为读者拨开谜团。
作为最像母亲的女儿,她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由于母亲年轻时的特立独行,嫁给了中国血统的老师,放弃了当医生的梦想,所以母亲的遗憾与抱负托付给了女儿。父亲是一名中国人,从小饱受当地人的歧视和讽刺,特别盼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融入社会,被当地人喜爱。于是女儿就在父母的厚望中压得喘不过气来,最终在一个夜晚被一个“意外”带走了生命。也许死亡是女儿最好的归宿,在那里她不用为没有朋友被父亲担忧,不会因为功课不好被母亲失望。但这样的结束方式却是令人遗憾的.。
文章篇幅不长,以家庭中的种种琐事给我们展现了华人异地的生活的不易。想出人头地,但没有机会;想融入社会,但饱受歧视;想成绩优越,但没有天赋。但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毫无疑问女儿是被父母“逼”死的。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儿女健康无忧的成长,而不是成为谁谁谁。文中的父母却将自己无法实现的希望强压给女儿,希望女儿代为实现,这种父母是自私的。
就像书中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愿每个苦苦挣扎的我们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心的告白读后感篇3
断断续续的把这本书看完了,我脑子里想到的更多的事情是不要想着改变和塑造一个人,做好自己就好,如果自己的心愿未能达成,那就把它留给时光吧,玛丽琳在自己母亲死去后,想到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期望,感到深深的愧疚和难过,日常繁琐的家庭生活已经让自己慢慢的磨平了棱角,日子平淡如水,没有任何波浪,这不是玛丽琳所期望的生活,于是她处理好母亲的后事,就带着梦想在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新的征程,可笑的是命运竟是如此的相似,她怀孕了,新的.生活戛然而止,玛丽琳感到了深深的绝望和不甘心,但是上帝可不管这些,命运的车轮是不可能倒着转,它只会不断的前进,世间有太多的遗憾和无奈,正是如此世界才是如此的平静,道路也不是那么的拥挤。
二女儿莉迪亚为了留住母亲,于是继承了母亲的意愿,努力讨好母亲。她努力活在父母的期望之下,父母对她也是百般呵护,面对自己不喜欢的的学科,莉迪亚很压抑,杰克的出现仿佛让她找到了出口,杰克的无拘无束的性格让莉迪亚羡慕不已,在内心深处,我相信莉迪亚十分叛逆,面对母亲的期望,她很矛盾。人性本身是趋利避害的,她慢慢的开始和杰克相处,想要解脱。可是这又引起了哥哥内斯的不满,内斯看不上杰克的做派,从骨子里讨厌他。兄妹之间开始产生矛盾,内斯一直是莉迪亚的精神寄托,可是随着杰克的出现,一切都发生变化了,在这里杰克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真正的做自己。对于莉迪亚来说,尽管在常人眼里杰克非常的一般,甚至严格意义上不算是一个好学生,但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对于莉迪亚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侈。此时的她喜欢自由,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导致莉迪亚真正走向湖底的是面对不断的学业失败,以及内斯被哈佛录取都让莉迪亚感到无比内疚。此时的她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不断的鞭策,这个内斯十分了解,但是由于父母的偏爱以及莉迪亚私藏自己的哈佛通知书,她选择了沉默,我能深深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莉迪亚对内斯感到愧疚,同时内斯的离去和疏远让她失去了精神支柱。她想往回走,可是她太累了,找不到来时的路了,于是她选择了用死来解脱。作者的这种处理方式非常的极端,但是异常炽热,让人肃然起敬,心中充满敬畏。莉迪亚用死亡向爱自己的人致敬与告白。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收尾,“人生最恐怖的莫过于那个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离开了你,整个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你遥遥无期的盼望,却换来和陌生人一般的回答,伤心之处莫过于此。
心的告白读后感篇4
这本书让我读的很压抑,边读边痛。
作为一个混血儿的妈妈,我也有担心,是否我的孩子不属于任何一群人,是否他们会为自己的身份认同而产生心理问题。只有长期生活在国外的人,才能够有体会,这种焦虑和感同身受不一定是因为真的切身遭受了什么歧视和区别对待,毕竟很多人的圈子只在华人区,而且很多人的英语不够好,也不够敏感,遭受了区别对待都不敢确定。而作为移民第一代的人,其实终身都完全可以做到没有认同障碍,因为我就是中国人,就算我拿着别国护照,我的心理认同还是中国人。而真正难的是移民二代的孩子,何况文中的'主人公生活在那个种族歧视和平权运动没有变成政治正确的年代。
在这个全球化骤然停止的20xx年,在这个中澳关系不可避免走向敌对的年份,我看这本小说真的是有些低沉。当大家不用种族,国籍标签来典型化人群,在不太排外的相对友善的全球化气氛下,人心是开放的,是不是就不会对心理敏感人群造成创伤呢?
我不喜欢看译文,因为很难保证原文的文学性和翻译的意境的贴合,所以这本书的一开头让我很想放弃,所幸后来讲故事情节了,没有那么多大段环境和心理描写,因为中英文太不同了,优美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总是难免怪怪的,还是直接讲故事情节来得好。
男主人公的痛苦在于生活在一个全是白人的社区里,他没有办法融入,所以被接纳受欢迎成为了他的追求所在;女主人公的痛苦源自于她不甘心做家庭主妇,受困于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庸碌之间无法自我肯定。两个无法接纳自己的人,都把实现理想自我的期待寄托于大女儿身上,可怜这个女儿那么懂事又那么敏感,她明白父母的期待,为了不再让家庭分崩离析,她掩埋了真实的自我,天天活在害怕无法满足他人期待的阴影下。生命能量越来越低,最终无法负荷!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是他们的解药,dedication to truth,不要活在心愿中,给自己和他人时间改变,接受自己的现在与理想自我具有相当长的距离。心痛那个小女孩,她活的太累了,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无法安心做自己。
心的告白读后感篇5
书的前几章其实看得有点乱,晕晕乎乎地慢慢看懂其中的背景和关系后,才明白,这本书其实和我当初所想的并不太一样,但感觉并不赖。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个人发展与家庭归属、父母期望与自我压力……太多的矛盾,太多的冲突,每一个都似乎有千斤重,将这个混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压迫得无法呼吸。这个结合了时代背景的故事,似乎将曾经的美国展现在我的眼前,用细枝末节的小事将人物的内心摊开,让人感受他/她的挣扎、无奈、悲恸。那样纠结的情感,以及命运的不可违背,似乎令人感受到深刻的哀伤。
"我用尽所有力气,尽我所能,却终究只能重蹈前人的覆辙。"对于玛丽琳的经历,我所能想到的,大约便是这句话了。她不愿如母亲一般困在厨房里,不愿整日和烹饪书打交道,医生这个职业对她而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为此,她抛夫弃子,拼命攻读医学院的课程,希望有一天也能穿上白大褂、戴上听诊器,受人尊敬。只是汉娜的到来令她措手不及,她最终只能回归,彻彻底底地将自己困于家庭之中、厨房之内。
而她的丈夫,华人詹姆斯,则一生都活在异样的眼光中。不敢让人知道父母的身份,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虽然这种特别让他获得了玛丽琳的爱,却也是他一生的负累。冲动地投入路易莎的怀抱,与她发生关系,大约也是因为他们同为华人,不会彼此觉得特殊、异怪,仿佛游离在外的人突然找到了组织。不过对于他这样的做法,我感到很不耻,无论什么原因,出轨总是令人羞愧的,他能得到玛丽琳的原谅是他这辈子的幸运。
因为拥有这样的父母,生在如此的混血家庭,莉迪亚的悲剧显而易见。母亲将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化作对她的殷切期盼;父亲将自己无法合群的遗憾变成对她的谆谆教导。成为医生、交很多朋友,这两件事成为她生活的全部,然而这并非她所愿。压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渐渐喘不过气,于是去接触杰克,以为自己了解他,能和他和谐地相处,却不知她从来都不懂得他。杰克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她,从来都不知道。
相比之下,内斯似乎要幸运得多。虽然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妹妹身上,他面临着被忽略、被无视,但至少,他有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没有人会管他在做什么,即便是拿到哈佛的offer,莉迪亚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将停留在他身上的关注全部夺走。他和莉迪亚,同是混血儿,同是李姓家族的一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他明白妹妹的压力,明白她的痛苦,却并没有帮助她,反而竭尽全力逃离这个对他们而言都可怕的家庭。甚至于,面对妹妹的死,面对父亲的出轨,他纠结于是否该说出他所了解的真相,买醉成了他发泄的途径,最终却无济于事。
而存在感最低的汉娜,似乎成了这个家庭中最为幸运的人。玛丽琳失踪时她尚未出生,不清楚那些是是非非,亦不会被压力所累,她静静地看着父母、哥哥、姐姐,仿佛一个局外人。然而,真相却只有她知晓,只是,没有人注意到她,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坚持是错的。生在这样有点扭曲的家庭里,她似乎成了最正常的那一个,又或者,她仿佛从未来到过这个世界。
心的告白读后感篇6
你好,我是权建卓,7.16中午看完这本书,今天谈谈。《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中文译名《无声告白》,作者是伍绮诗,书封面上写着“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凭借处女作夺得20____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桂冠”。
“告白”有表白的意思,但这里不是,一个沉重的故事。
1、故事是个好故事。开篇第一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16岁,家中老二,混血女孩,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与期望。复杂的故事随着探寻莉迪亚的死因展开,华人父亲詹姆斯,母亲玛丽琳,两人的童年经历以及相遇、相恋,结婚生子。
至于死因,警察判定是自杀。“她轻轻地下到小船里,松开缆绳。……她跨出小船,走进水中。”2、这个故事想要告诉什么?封面的'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能是莉迪亚没有摆脱他人的期待,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许吧。这篇是读后感,但并没写太多,因为我没太大感受。这本书不长,断断续续地看了两个多星期,看着后面的忘着前面的,一些剧情、一些细节都忘得差不多了。
我知道一旦看完了这本书,就会把它丢掉一遍,很久很久也不会再碰,剧情会很快忘记,像是没读过一样。但我愿意等待一个时机,唤醒一些记忆,那时会重新翻翻这本书。
3、书中打动我的一点句子,虽然需要配合着剧情,但我还想分享给你。
她把鼻子埋进莉迪亚的头发间,暗自许诺,绝不过分纠正她的坐姿、逼她寻找丈夫、打理家务;决不建议女儿从事不适合她的工作,过不属于她的生活;决不让她在听到“医生”的称呼时,只想到男人。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励女儿,让她做出超越母亲的成就。(莉迪亚5,6岁时,母亲玛丽琳的心理活动)
“你母亲说得对”,他说,“你应该和一个更像你的人结婚”。(詹姆斯对妻子玛丽琳说,因为詹姆斯是华人)
“让我们假装,”他说,“你从来没遇见我,她从来没出生。这些都没有发生过。”然后,他就走了。(詹姆斯对妻子玛丽琳说)
不管过程多曲折多沉重,结局还好。生活总要向前看,向前走。“她明白,他们没有别的去处,只能向前。”
7.16中午这本书即将看完时,买了作者的另一本书《小小小小的火》,封面上同样有一句话,20____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
对了,还有一句,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逆行读后感6篇
★ 散步、读后感6篇
★ 母亲的读后感6篇
★ 孙子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