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学习生涯中肯定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吧,好的作文往往会得到更多人的赞美,这是个人施展写作能力的途径,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做元宵灯作文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做元宵灯作文篇1
元宵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快过完了。所以这天是非常热闹的。人们在这天的主要活动是看花灯、舞龙,更重要的就是看烟花了。
正月十五,我和妈妈一起回到我们的老家——垫江。到了垫江。我就和表妹到处去翻看外公都准备了哪些烟花。库房里烟花可真多呀!有“冲天炮”、“孔雀开屏”、“彩色喷泉”、“变色冰激凌”、“双喜炮”、“波彩明珠”,等等。不过,从名称来看,我还是对“双喜炮”更感兴趣。
吃过晚饭,天才刚刚擦黑,我就嚷嚷着要妈妈带我去坝子放烟花。妈妈说不过我,立刻就陪我去了。开始放烟花了,首先放的是“变色冰激凌”。只见,一束火花直冲上天,由红色变为绿色,绿色又变成黄色,黄色又变为蓝色,蓝色最后变为白色,形状真的像极了“冰激凌”。紧接着只听“砰砰”两响,我喜欢的“双喜炮”也上天了。就像两颗子弹激射出去,还带着“嗖嗖”的声音,美妙极啦。再接着“孔雀开屏”,“彩色喷泉”、“彩波明珠”,真是让人目不暇接,烟花缭乱。特别是哪个“冲天炮”飞出去的速度像火箭般快,直冲夜空。突然有一些像飞机的烟花四处乱窜,我和一些小伙伴们吓得抱头鼠窜,四处躲闪,生怕撞在身上把自己燃起来,场面好不热闹。
八点过后,大家的烟花都放完了,人群渐渐散去,我还沉浸在那欢乐的场景中……
做元宵灯作文篇2
盼呀,盼呀!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来到了。“盼”——到不是口馋那甜滋滋的元宵,而是我又可以去曲阜商贸城看灯盏了。
吃过晚饭,我就拽着爸爸妈妈急匆匆的来到商贸城。商贸城人山人海,四周挂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花灯,让人目不暇接。今年是兔年,兔子当然要耍耍威风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只大白兔灯,它抱着一棵大白菜,长着一对长长的耳朵,有趣的是它的耳朵还能像真兔子一样一摆一摆的。一双眼睛远远望去像一对红宝石。一张小嘴巴特别有趣,是"丫"字形的。很有规律的一张一合,像是对人们说“看我种的白菜多大,我今年大丰收了。”
远处,有一个“西游记”的灯吸引了我,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挤到前面,只见孙悟空的金箍棒闪闪发光,猪八戒扛着筢子跟在孙悟空后面,嘴里还唱着“猴哥,猴哥。”
我们继续向前走,看到几只猴子的灯,每只猴子骑一辆小自行车,它们的腿还能登车呢!而且每登一圈它的尾巴就摆一摆,太神奇了,我问爸爸:“是真猴子吧,”爸爸说:“不是真的,是有一个电机带动的,这是科学,等你到了初中学了物理就能明白了。”我真恨不得马上学物理,好把这只猴子的尾巴研究个够。
我们正看得尽兴,忽然远处一声巨响,天空中冒出了几多焰火,原来是开始放焰火了,只见焰火像一朵朵漂亮的花在空中绽放,像天女散花一般,美丽极了。
看着这琳琅满目的花灯,我忽然觉得今年的花灯比往年好看多了,往年的花灯都是不动的,而今年的花灯都动起来了,活龙活现,让人觉得自己不是在观灯展而是置身于一个动物的王国,和动物们交朋友呢。我似乎明白了爸爸说的“科学”是什么了。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要研究出比这更高级的花灯,让人们去欣赏。
做元宵灯作文篇3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元宵是家乡的传统节目。
以往的元宵都是从超市里买来的,味道虽好,可是没有真正体会做元宵的乐趣。今年的元宵节,我央求妈妈教我自己动手做元宵。
妈妈先把汤圆粉倒入一个像脸盆样大的碗里,再倒入适量温水,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搅拌均匀,然后用力地揉粉。看妈妈揉粉揉得那么起劲,我也跃跃欲试。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刚才嘀咕什么呢?”我连忙大声回答:“揉粉嘛,简单,我来!”我洗完手,卷起袖子开始了。刚开始觉得挺好玩的,软软的,像摸在棉花上。可没揉多长时间,我的胳膊像掉下来似的累。我只好请求妈妈和我一起揉。等粉揉得又亮又柔并且不粘手时,就可以做汤圆了。我和妈妈分工合作:我把黑黑的芝麻馅儿搓成小圆球,妈妈把粉分成小块再搓圆。接下来便正式做汤圆了。妈妈把馅儿包到粉团里,搓成圆圆亮亮的汤圆。没过多久,一个一个白胖小子乖乖地躺在毛巾盘上了。
哈!接下来就可以煮啦!妈妈先把水烧开,下入汤圆,不久,锅盖上直冒热气,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我连忙打开锅盖,呀!一群“白鹅”浮在水面上。我迫不及待地舀起一个汤圆,用力地吹了吹,轻轻一咬,好烫!好甜!能吃到自己亲手做的汤圆,这种感觉真好!这个元宵节真有意义!
做元宵灯作文篇4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传统的节日,所以有很多的讲究。在这一天,要观灯会,吃元宵。我和妈妈在这一天。早早来到了姥姥家,和他们一起庆祝这个节日。
来到姥姥家,刚一进门,就看见姥爷和表兄表姐正忙着给家里挂灯笼,我立刻加入他们的行列,姥爷先拿了一个铲子,把它插入去年用来挂灯笼的粘钩的粘板用力一撬,挂了一年的旧灯笼被取了下来。我从箱子里拿出一个大红灯笼,把新的粘板的保护膜撕掉,然后高高举起递给姥爷。姥爷稳稳接住,把它粘在原来的位置上,再用两只手,使劲的摁了两下,之后把灯安置在灯笼内部,并把可连接电灯线,从灯笼底部掏了出来,就大功告成了。我们也学着姥爷的样子,把灯笼安装在墙上,最后我们把线都连在一起,把最后一个灯笼的线连接在开关上。我们又在院内的一些地方安放了灯笼,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灯亮有的灯暗,有的挂的高,有的挂的低,我们都忙得不亦乐乎。这就是第一个习俗,挂灯笼。我环顾着这些灯笼,把院子打扮的喜气洋洋,到处都是浓浓的节日气氛。
接着我们要做美味的元宵了。姥姥准备了元宵的材料,全家人团团围在一起包元宵。我把芝麻揉成球,把面用手捏成饼状,芝麻球放在面饼中。最后收口捏紧。大功告成了!之后我们又做了别的馅的。大家一边干着,一边说着,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屋子。
到了晚上我们把灯笼的全部开关打开,并享用着我们亲手做的元宵,心里十分高兴,我们互相说着元宵快乐。
我很喜欢元宵节,因为我可以吃元宵,看灯笼,猜灯谜等,也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苏味道的作品《正月十五夜》中的诗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就是一个描写元宵节夜晚的诗句,我很喜欢。
做元宵灯作文篇5
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历史。
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是一种中国人依照习俗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春节烹制食用的食品。曾有多种名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明永乐年间正式定名为元宵。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
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大致过程是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做元宵灯作文篇6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的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那个岛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做元宵灯作文篇7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风俗都让人难以忘怀,无论是藏族的雪顿节,还是彝族的火把节。
汉族的元宵节是最让我沉迷的。
它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在当今中国盛行是无庸置疑的。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的第一件大事自然是吃元宵了。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男女老幼围在一张桌子上,再端上几碗热腾腾的汤圆,在蒸气笼罩的小屋里还不时传来几声幸福快乐的笑声。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在月色朦胧的夜晚放灯,那时可谓是万家灯火连成一片,壮观而美丽,怪不得古时有人说: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元宵节猜灯谜,从宋代就开始流行,至今不衰。人们将文义谜写在绢灯上。《委巷丛演》曾记载:杭人元夕,多于谜为猜灯,任人商略。灯谜这个名词从此出现了。明末扬州马苍山把诗歌形式移植到灯谜中,写了《广陵十八格》,开辟了灯谜的新境界。清代灯谜继续发展,文学家还把猜谜活动写入小说中。《红楼梦》里,就描绘了许多贾府猜谜的生动场面。就这样我过完了这个热闹非凡的元宵。
做元宵灯作文篇8
元宵夜,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包汤圆。记得那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一起在厨房里包汤圆。我们先准备好材料:糯米粉、水和芝麻馅。就要和面了,我先把白花花的面粉倒在一个盆子里,然后在面粉上倒水,但我一不小心倒多了,面粉几乎成了面粉汤。没有办法,我只能将计就计,多拿了一把糯米粉放上,这才好些。
看着动作利索的外婆已经捏了许多的汤圆,整整齐齐地放在盘子里,我也赶紧拿了一块面粉放在手心里搓,小面团在手掌间滚来滚去,越滚越圆,好像一颗大珍珠。接着我把它压成圆片,在里面放上芝麻馅,又用力一合,在手中滚呀,滚呀,不一会儿就变得又白又胖又圆,真像一张白白胖胖的小圆脸。就这样一只可爱的汤圆在我手中诞生了。跟大家的一比较,才发现我的汤圆整整小了一圈。爸爸风趣地说:“小孩子包的就是小孩子样!”我反唇相讥:“这叫与众不同!你瞧,多可爱呀!”
经过大家的一番劳动,盘子里的汤圆越来越多,没多久就把所有的面粉都包完了。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由外婆把关,在煮开了的水中把一颗颗汤圆放进去。过了一会儿,汤圆从锅底慢慢地浮了上来,不时地翻滚着,犹如一个个小银珠在锅里跳着欢快的舞蹈。
“开锅了,开锅了!”我开心地欢呼起来。好香啊!我围在锅前,寻找到了自己做的汤圆,美滋滋地想:这锅中的汤圆里包的不仅仅只是芝麻馅,还包进了无穷的欢乐啊!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