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溜溜 >报告大全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7篇

在平常生活中,大家都会碰到过事迹,对发生的事迹都比较熟悉,大家如何书写事迹材料呢,当我们收获颇多时,应该拿起笔开始写一写事迹材料了,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7篇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篇1

“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带领观众重温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模范事迹。

获此殊荣的,有“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这样的国家栋梁,有英勇负伤的排雷战士杜富国这样的英雄模范,有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这样的专家学者,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支教20__年担起山村孩子未来的乡村教师张玉滚,零事故往返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他们中,有青春洋溢的90后,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菜市场里卖鸡蛋的大叔,也有学富五车、为人师表的院士。他们生于不同的时代,来自不同的行业,怀揣不同的梦想,如一道道色彩不同的光芒,在爱与奉献的精神世界里相映生辉。

没有谁生来就懂得奉献,没有谁注定会成为英雄。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们,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是普通人。潜心科研、教书育人、执行任务,他们的故事是普通人日常经历的故事;尽忠职守、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他们的光辉也是普通人内心时常闪现的光辉。只不过,他们能在紧要关头处站出来,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守初心,能用肩膀扛起大家的希望,才在岁月淬炼中将平凡变成伟大。他们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他们的精神应颂扬、应传承。时代在变,但感动不变,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不会变。只要像他们一样坚持、奋斗和奉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感动别人的英雄,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篇2

王娅,一个普通的名字,连日来在天津市民口中传颂。

王娅是天津市一名普通的电力退休职工,她致力慈善事业三十余载。今年2月16日,与胰腺癌抗争了11个月的她静悄悄地走了。在弥留之际,王娅听说资助的学生家里发生变故,不仅从治疗费里拿出2000元捐赠,还再一次和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签订了20万元的债权捐赠协议。2月20日,王娅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天津市红十字会向王娅的家属颁发了她公益路上获得的最后一张证书——《遗体捐献证书》,她成为今年天津市第十九位遗体捐献者。

王娅从1985年开始致力于慈善事业,30余年奉献爱心、捐款捐物,从西南旱灾、青海震灾、南方水灾、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处处都有她留下的爱心。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赵家和倾毕生积蓄捐助西部贫困孩子的故事,让王娅深受感动,随后她通过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资助西部地区多名贫困学生。去年3月,当66岁的王娅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后,放弃使用昂贵的化疗药物,却向基金会捐款3万元,更将名下唯一房产无条件捐出用作助学。

王娅在遗赠书里写道:“我一生行善,已将生前主要财产捐赠,帮助了很多贫困的孩子,而今卧于榻上,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 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 感动中国中国女排人物故事简介心得精选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事迹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悟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郎平事迹

文档为doc格式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篇3

今天,学校组织统一观看《感动中国》,十数年以来,一直陪伴着我们,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汇集在一起,就成了《感动中国》这一节目。

十几年,我们为它洒下无数泪水,这些事迹无时无刻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这些人物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与我同岁的壮族小女孩——何玥。她从小就是一个热爱帮助他人的可爱的小姑娘。无论她生活的多么困难,她也总是选择去帮助他人。可为什么?这么一个可爱善良的小姑娘会得了脑瘤?我为她那短暂但又绚丽的生命感到惋惜。

在她最危难的时刻,老师捐给她的两千多元钱她再次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捐出去!她是一个伟大的姑娘!在危难的时候还不忘记帮助别人。在她得知她的病情之后,她很坦然的对她的父母说:我要捐献器官。一句很普通的话语,但其中包含了多大的意义!这完全不像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说的话。正如她姑姑所说,那时的他,脑袋里应该长满了让她痛苦不堪的肿瘤,但谁又想得到,她会做出这样一个惊人的决定。

这世上每天都有数万人或者更多的人死去,但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出与何玥同样的决定呢?与她同龄的恐怕就更没有了吧!我不懂,何玥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她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是否是在想那些的得到救助的人的高兴而又愉悦的表情?这世上有多少人拥有着这样的想法:既然是完整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定要完整的离去。但在何玥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女看来,只要能够帮助他人,做一切都是值得的,哪怕是在死后捐献出自己的器官也在所不惜。

何玥就如一株顽强的蒲公英,飞到哪里,都会留下属于她的痕迹。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留下的那些器官在其他人的身体里继续存活。没错,何玥她永远都会活在这个世上,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存活,更是属于精神上的存活!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篇4

在我们身边意味着这些人可能是他或者他们,也可能是你或你们,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之所以有意义,恐怕更重要的是在于将“我与我们”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否则,每年一度的评选与颁奖就只是流一流眼泪、颤一颤心灵或是当作几个月后中高考作文中的材料多次打磨后呈上考卷——除此之外,感动过后,再无其它——这绝对是一种再无可比的悲哀。能够被感动,源于灵魂的不懈怠和心灵的不麻木,但这二者并不必然导致个体行为上的改变和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换句话说,在感动与行动之间,存在一个距离。

感动中国评选的意义在于,它每一年都在不断的提醒我们,即使在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巨大、日夜忙碌的辛劳俱增、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美德似乎逐渐消失的当下,我们身边还是好人更多,勤劳、勇敢、善良、坚强的中国人还是会在角落中不经意的触动我们,使我们明白自我内心中对善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美的向往,使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可以感动自己时,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信心和继续前行的力量。在这个层面上讲,感动中国评选出的每一个当选者,也许不都能让你觉得感动,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去一一效仿他们,但只要每年的10个人中,哪怕有1个能够使你心生向往与渴慕,愿意为世界更美好努力一下,就算没成功,也有积极且巨大的意义,爱与善从来也不是大而无当,非惊天动地不可的,它是每一个向往、渴慕、追寻的念头、火花,汇聚在一起,才是“大”中国。

感动到行动,存在一个距离。如何将这个距离缩短,不仅仅是一个感动中国评选可以单独回答的问题。爱与善的传递,也许并不像人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否则何以解释我们每每会留下感动的泪水却还总是发现频频发生的假恶丑呢?缩短距离,必须承认个体的软弱和不完美,检讨我们自身是不是让太多的趋利避害遮蔽了爱同类的普世情怀?缩短距离,必须在着手于个体的精神建设同时,盯紧社会环境的引导和政府职责的追问,就像今年的当选者之一高淑珍,在她那个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办起的残疾孩子学校事迹中,为什么看不到政府相关部门的作为?事迹中的种种,的确越是艰辛就越是令人感动,但如果相关职能部门真的“及人之幼”,她是不是就能少一些苦苦支撑的艰难,或者让更多有爱心但无力的人们更敢于出手相助?如果个人的爱心与善行,填补的是政府的缺位,那么感动之前,更应该有对制度的追问和反思,否则,该管的却没管,再多的感动,也必然孤独。缩短距离,就在于每一个做好自我本职工作的人,再多做一点的那一点智慧;也在于即使不能行善,也决不向恶行妥协的那一丝坚持;

有了这一点一丝,缩短的距离背后,就是爱与善的花朵,不止于感动而感动不止。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篇5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精神风貌。

一幅厚重长卷被徐徐展开,红底洒金纸上,启功先生亲题的“感动中国”四个字缓缓出现。紧接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张张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书页犹如片片“龙鳞”,记录了《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留下的感动瞬间……这是《感动中国2021》宣传片中的画面。

不知不觉间,这档栏目已陪伴观众走过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迹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开篇人物将目光聚焦在归根清华、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杨振宁用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动容、引人落泪。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与祖国同心同向,一起向未来是本次感动中国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彭士禄“深潜”一生,只为永远守望祖国海洋;超越年龄、伤病、体能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的运动员苏炳添,始终坚信“我们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让青藏铁路14万筑路大军免于高原病……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篇6

我要比洋人强。这句话是我国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小时候立下的承诺。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天,小振宁家来了几位客人,他们问小振宁长大想不想做大官,而小振宁却说他不想做大官,还说:我要比洋人强!原来小振宁一天在大街上捡树叶时看见一个车夫正在很努力的拉着黄包车,而车上的洋人却破口大骂车夫,还用皮鞋蹬车夫的脊背。小振宁看后很生气,很愤怒;还有一次,小振宁看到几个持枪的洋人正在欺侮一个佝偻着背的盲人乞丐。从此,小振宁就立下承诺:我要比洋人强。后来小振宁发奋学习,1945年,他前往美国深造,受到费尔米教授的高度评价。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从我要比洋人强这句话,从中我体会到杨振宁从小就有爱国的精神,他宁愿自己不做大官,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这种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像杨振宁这样爱国的人士很多,徐悲鸿就是其中一个。徐悲鸿年轻时就在法国巴黎徐梁画院和巴黎国力高等学校学习绘画。他在画院向一个外国学生挑战,看看谁是人才。从此,徐悲鸿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绘画,为祖国争气,为中华民族争光!他经常到罗浮宫,凡尔赛宫和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一去就是一整天。最后,徐悲鸿用他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你们看,徐悲鸿和杨振宁这两位爱国人士为我们祖国争了多少口气啊!但是也有部分中国人不知道爱国,不把爱国放在第一位,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就出卖祖国利益,这真是中华民族的败类。例如日本侵略中国时有些人为了身存,竟然投靠侵略者,去和日本小鬼子并肩作战,他们还配得叫中国人吗!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篇7

在我们身边,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为了人民,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在《感动中国》里,就有这样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张桂梅。张桂梅看着那些山区里的女孩无法上大学,无法受到高等教育的时候,立志要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她拿着自己的证书和奖状,向街上的行人们筹资。

有时人们会给她一块两块钱,但更多的人对她的请求都拒绝了。就这样,她努力了五年却只筹到了一万元。终于有一天她通过一个记者向世界吐露了她的梦想,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张桂梅心心念念的女子高中终于建成了,还招来了16位老师。

虽然女子高中是免费的,但人们还是不愿把女孩们送到这里来上学,于是张桂梅一家一家请,一家一家劝,将那些女孩带到了女子高中。

张桂梅办女子高中是为了女孩们能免费上高中,能上大学,她一切的努力只是想改变那些女孩子们的命运,完全无私,不求任何回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人,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发现了镭,并研究出了镭的提纯方。

但她并没有利用来赚钱,而是把它无偿献给了国家,给战争中需要治病的人带来福音。多年之后,当一位记者问到这位发现镭的科学家最想要什么时,她竟然回答说:“一克镭,我的实验需要它。”这让全世界的人深感震惊。也让我着实惊讶,她们虽然是不同领域的人,但她们都是无私奉献、令人敬佩的伟人!

长大后,我也要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感动人物张桂梅心得体会7篇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2023600字7篇

感动中国黄文秀心得体会8篇

观看2023感动中国心得体会8篇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2023600字通用6篇

新型冠状病毒感动事迹7篇

劳动人物模范事迹7篇

先进人物事迹范文7篇

2023年优秀人物事迹7篇

事迹人物心得体会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41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