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实用的教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通过教案的编写,教师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开展,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北师大版六年级上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教案篇1
活动指导:
活动主题:珍爱生命感悟生命
活动目的:通过这样的活动生命在春天里小动物尽情绽放。生命,是每一位母亲用血肉与灵魂孕育的瑰宝;是每一位艺术家用感情和肢体塑造的奇迹;是每一位智者用心智和时间探讨的奥秘,使同学们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意义,理解生命的珍贵和价值。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自然。
教学构想:鼓励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理解大意。课前让学生广泛地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课堂上要充分地引导学生交流资料,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凝聚的民族智慧。
活动步骤:
一.准备。
1.分组讨论拟定活动,如拟定活动内容.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程序等。
2.如果扫墓要了解程序.应注意事项等;如果观察小动物,要准备好笔和纸,随时记录现象.心情等;如果采访,要先拟好采访提纲。活动。
3.清明节扫墓,缅怀先辈,思考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4.参观动物园.植物园,观察植物及小动物的出生.成长,感受生命力量的伟大。
5.采访敬老院或医院,了解老人的过去,了解老人与病魔的抗争,了解器官捐献.移植情况,体会生命的坚强与脆弱。
6.开一个故事会,讲一讲有关生命的故事,知道生命来之不易,知道生命是爱与奉献的结晶。
成果展示
活动范例扫墓
今天是我们全家去祭扫外公陵墓的日子。可一大早天空便下起了倾盆大雨。在我看来,这场雨下得正巧,下得好,因为它加深了我们的`诚意,让我对外公的思念又多了几分。
早晨,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外公的陵墓前。与前几次一样,舅舅先拿出准备好的食物,并分类放在瓷盘子里。我一看,有麻糕、蛋糕、苹果、柑橘等。在我们看来都是那么好吃的点心,现在供给外公吃,好像他就在我们身边,过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我看着舅舅一边口中说着祝福外公的话,一边往放在墓中间的酒杯中倒满白酒,还插了三柱香。点着后,一条淡淡的青烟随风飘散。为了不让给外公的东西淋湿,妈妈、阿姨、舅舅轮流撑着一把大伞。我能看出,在他们的眼神中透着淡淡的忧伤。随后,舅舅把纸钱烧着了还说要多烧一点,让外公用个够。不知为什么,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也许是思念外公吧。我含着泪水,带着无比的思念之情朝外公的陵墓鞠了三个躬。雨还在“哗哗”下着,那是天空的眼泪。人们虽然知道,祭祀是迷信的,送去的吃的外公都不可能再吃到了,传达给去世的人。
你相信吗?我到现在一次都没有看见过外公。外公在我还没出世前就去世了,已整整离开我们十六年了。我只能靠着外婆家的照片和我的猜测想象外公的样子。在我看来,外公一定是世界上第一慈祥的老人。他戴着一副深色框眼镜,感觉时刻在思考,时刻在享受生活。而我不知道外公其实还是个特别能干的人。听妈妈和阿姨说,他们小时候的饭都是外公烧的,外公还会做很多家务,是我想象不出来的。要是他现在还活在我身边,我一定会很依赖他。听妈妈说,小时候外公可宠她了,我想,如果他还在,他一定会像宠爱妈妈一样宠爱我吧!那我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外孙女。
中午,回到外婆家团圆。当我看到外婆时,突然感到特别亲切温暖。是啊,外公已离我而去,外婆却仍然在疼爱我。我要把对外公的思念转化为对外婆的加倍孝顺,让外婆因有我这样一个可爱的外孙女而更加幸福快乐,让活着的人儿能体会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门外,雨仍在沥沥地下着,一如我思念亲人的情感仍在流淌着……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4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面的旋转的特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
2.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3.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 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请学生想象后回答自己的想法。
2. 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的铁路,雨刮器刮过的车窗,旋转门。
3. 用纸片和小棒做成小旗,快速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4. 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5. 找一找:请你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活动二: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 圆柱与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2. 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 找一找下面的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4. 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5. 下面图形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6. 想一想,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7. 看图算出箱子的长、宽和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善、坐、为、诣、病”等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角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迎接宾客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显然,晏子的这次出使不会一帆风顺了,接下来他还会遇到哪些刁难,他又如何应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橘逾淮为枳》。
二、正音正字,梳理情节
1、读课文,正音正字。
2、反馈预习单,疏通文意,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3、复述故事情节。(不要句句翻译,以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复述)提示:复述思路;晏子将使楚——晏子至——晏子对欲辱之————————自取其辱
三、探究对话,品味比喻
1、楚王预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也”,晏子用什么反驳取胜呢?明确;
★比喻:橘生淮南则为橘——民生齐不盗水土异也生于淮北则为枳——民入楚则盗环境对人影响(楚之水土使民善盗)其实味不同——人的本质变了
★反驳有力:反问句式“得无……”(朗读,读出那种反问,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语气。)
追问1:你能想象楚王被驳后那个“笑”是怎样的神情吗?
追问2: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么做?那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能言善辩机智从容爱国
2、楚国君臣明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为什么还要密谋羞辱晏子呢?明确;
☆楚国强大,齐国示好(知人论世)
☆提前密谋,掌握主动朗读:试着体会楚国君臣的语气和心理。王视晏子固善盗乎——傲慢,嘲笑师小结:掌握主动的楚国君臣在这次交锋中一败涂地,其自大与愚蠢不言而喻,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反衬晏子的机智从容、能言善辩)追问:楚王羞辱的是晏子一个人吗?
四、总结要点,感悟先哲智慧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这个大纷争的时期,晏子作为一个使臣出使楚国,肩负着结盟的重任,结盟不是示弱,不是丧失尊严。晏子以一个比喻水土可能造成植物变化,环境亦可以改变人的本质,驳斥的振振有词的楚国君臣哑口无言,先辈的智慧就在于此,大国的自信也在于此。
五、布置作业,巩固拓展
1、整理本文的实词,要求:写清例句,写准意思,分类整理。
2、小组分工合作,将本文改编成一个独幕剧,进行表演。
3、阅读下文,复述并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书设计: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第1—5题,练习三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利息、成数等概念有进—步的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解答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将百分数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等概念
1.做“整理和复习”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加以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提问:“同学们准备用自己的存款做些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及时表扬那些准备用自己存款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学生,适时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2.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的意义是什么?”
“利息是怎样计算的?”
让几名学生回答.然后将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用幻灯显示,请学生齐读一遍。板书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做“整理和复习”第4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分别对两个问题加以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3、4题。
把全体学生分或两组.一组做第3题,另一组做第4题,答案直接写在课堂练习
本上: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中间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二、复习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
1.做“整理和复习”第3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要求利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引导学生在题中找出本金、利率、时间各是多少。)
“计算利息的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公式。)。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的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教师无需用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计算利息。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小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许多小朋友都像小英一样把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入银行,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可以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平时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为贫困地区的儿童献一份爱心。
3.做练习三的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说明:购买建设债券是支援国家建设的另一种方式,和储蓄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定期储蓄。
抽取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等全体学生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到期时一共能取出多少元?”所以在求出利息以后,不要忘记把本金加上。
4.做“整理和复习”第5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一成五是多少?”
“这道题里单位‘1’是谁?”
“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哪种方法更简便?”(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
分别请两名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分别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进行解答,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5.做练习三的第5题。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三的第6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教案篇5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写比例.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根据上学期“比的认识”,怎样的两张图片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等时,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境激疑
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比值相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
回顾
产生疑问
二、互动解疑
1、比例的意义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写出每个图片的长与宽的比
(2)求出各比的比值
(3)观察特点,写出规律
板书:
图片a:6:4=3:2=1.5
图片b:3:2=1.5
图片c:8:3=2.66……
图片d:12:8=3:2=1.5
图片e:12:2=6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这种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结论:像12:6=8:4, 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巩固练习:
(1)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教师巡视指导且批阅。
(2)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题,完成后由教师批改。
2、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该比例的项。
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6和8是比例
观察
先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共同发现、小结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组内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独立填写
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三、启思导疑
1、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指名谈发现
理解
识记
四、实践运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下列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写一写。
1、先写出比值是3的两个比,再组成比例。
2、根据1.2×25=0.6×25写出两个比例式。
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评价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自由小结
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
12:6 = 8:4
6:4 = 3:2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