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写好了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群体,通过详实的教案,我们能够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大大班教案及反思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大班教案及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通过改变蚂蚁头和身体方位来表现蚂蚁的爬、坐、站等不同动态。
2、创造性地想象蚂蚁过冬的有趣情景,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探究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范例;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景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吗?
——师: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朋友的过冬方法呢?
二、欣赏和讨论
——师:我的这位动物朋友是谁呀?它长得怎么样?
——师:根据教师记录的小蚂蚁的动作来猜测它们可能都在忙着做什么事情?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兵蚁:你能从哪里看得出它站得很精神?身体挺得直直得,精神饱满地在保卫家园。
2、蚁后:蚂蚁妈妈也就是蚁后正在照顾刚刚出生的小宝宝。那它是怎么照顾小宝宝的呀?你是从哪里看出蚂蚁妈妈是坐着的?(幼儿示范)
3、工蚁:刚才我们说到了正在保卫家园的兵蚁,也说到了正在照顾小宝宝的蚁后,接下来这两只小蚂蚁又在忙什么呢?它们是怎么搬的?为什么只有三只脚?(解决重叠)
三、幼儿创作
—— 师:蚂蚁王国真热闹啊!兵蚁们在保卫家园,工蚁们在忙碌地准备过冬的食物,蚂蚁妈妈也在忙着照顾小宝宝。遗憾的是,老师这次只访问了三个蚂蚁洞,知道了它们在做些什么事情,你们看,还有这么多的蚂蚁洞还不知道呢!怎么办呢?那我就请你们帮忙,想想小蚂蚁可能在蚂蚁洞里忙些什么,将你的想法画下来,好吗?
要求:每人一张,画好的小朋友把画按照背后的数字排在这块展板上。
四、欣赏作品
将幼儿作品布置成一个“蚂蚁过冬”的场景。
活动反思:
1、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比较单一,重复幼儿的回答情况较多,没有进行有效的追问。
2、教师没有将蚂蚁的种类“兵蚁、工蚁、蚁后”这方面的概念在范例欣赏观察的环节中给予孩子,忽略了这个教育机会,虽然只是一笔带过,并不是活动重点,但知识就是积累而成的,对于孩子的经验积累是有必要的。
3、欣赏讨论范例时,由于教师是同时出示三种不同动态的蚂蚁,难度上没有了层次性,虽然教师每一个动态解决什么重点比较清晰,但由于是同时出示,导致幼儿选择讨论的时候一开始就关注了爬的蚂蚁,打乱了教师的思路,所以这环节显得比较混乱。
4、教师将活动重点定为坐的动态以及重叠,在活动中以讨论和示范的方式基本解决。
5、教师在作品呈现上采用了与以往每个孩子一张绘画纸的不同形式,将所有孩子的绘画纸贴在展板上,事先画好一个大型的蚂蚁王国,让孩子在每个蚂蚁洞中进行想象创作,完成后重新展示出来,最后的作品能给于孩子比较大的成功感和视觉冲击。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大班的孩子,体现了一个合作完成一幅画的合作性。并且在这中间也考虑到能力的差别,给能力较弱的孩子比较小的蚂蚁洞,能力强的孩子比较大的,多点空间进行创作。另外,教师还考虑到了在展板和作品背后用数字进行一一对应。
6、孩子的作品中,蚂蚁的足的动态很丰富,也想了很多过冬的情景,有打扫卫生、踢足球、荡秋千、上课等等,很热闹。但是对身体的动态,比如爬和坐,与教师预计的少一点,有的孩子需要提醒。
大大班教案及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美妙的意境。
2、尝试仿编儿歌,发展语言能力和表现能力。
3、体验秋娃娃的热心肠,萌发关心他人的情感。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仿编儿歌,发展语言能力和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电话一架,课件一个,动物图标若干,笔和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接电话,引出活动。
(接电话)师:喂,你是谁呀?秋娃娃,你好!什么?多穿衣裳别着凉!你真是热心肠!谢谢你!
师:你听到了什么?为什么秋娃娃要提醒我们多穿衣裳别着凉?我是怎么说的?秋娃娃还会打给谁?
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师:秋娃娃到底打给了谁?
二、借助课件,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美妙的意境。
(一)完整欣赏儿歌
师:秋娃娃打给了谁?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
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所听到的,老师及时用儿歌里的话来小结幼儿所说,并和幼儿一起用动作模仿。
(二)师幼借助课件朗诵儿歌
师:你觉得哪里念起来有困难?和幼儿分句朗诵。
师:请课件来帮忙吧!
(三)借助课件集体朗诵儿歌。
师:你最喜欢儿歌里的哪一句?
幼儿说一句,老师出示相应的图标,和幼儿分句练习,帮助幼儿记忆儿歌。
(四)幼儿借助图标朗诵儿歌。
三、借助图标仿编儿歌,发展语言能力和表现能力。
(接电话)师:秋娃娃,你有什么事?请我们帮忙?好的。
师:秋娃娃来不及打电话,请小朋友帮忙,你们愿意吗?你想打给谁?怎么说?
请幼儿先说一说,然后请一、二个幼儿到前面来摆图标仿编儿歌。
师:小朋友都想说,就请笔来帮忙,打给谁?说些什么?先画再说。
观察幼儿的仿编情况,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多仿编几句。
提醒幼儿和同伴交流编好的儿歌。
请四、五位打给不同对象的幼儿把画好的图标展示在板上,并说一说创编的儿歌。
集体完整朗诵创编的儿歌。
四、接电话,结束活动,萌发关心他人的情感。
(接电话)师:秋娃娃,不用谢!是你教会我们去关心朋友的!
师:能关心朋友了,你们高兴吗?
教学反思
在进行教学活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很重要。在生活中,5岁的幼儿习惯了与人面对面地交流,很少打电话,拿起电话不知道说什么,缺少这打电话的经验,所以在进行活动时幼儿不像是在打电话。我们在创设教学活动时以幼儿现实生活中自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想来设计,如果脱离了小班幼儿现有的经验就会出现像幼儿对活动兴趣不大或是幼儿只是讲自己知道的不去理会老师弄得课堂很乱。
大大班教案及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假如……”的句式联想“没有太阳,世界可能发生的一切。
2、从逆向思考,从讨论中得知太阳与动物生存、植物生长、人们生活的健康的关系。
活动准备:
挂图:假如没有太阳……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运用“假如……”的句式联想“没有太阳,世界可能发生的一切。
活动难点:从逆向思考,从讨论中得知太阳与动物生存、植物生长、人们生活的健康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引起谈话的兴趣。
1、说说太阳有什么作用。
2、小朋友喜欢太阳吗?为什么?
二、引发问题,激发幼儿扩展想象。
1、假如没有太阳,世界会怎样?
2、幼儿讨论,老师倾听。
3、在集体中交流自已的想法。
三、引导幼儿运用“假如……”的句式讲述。
1、老师示范说说“假如……”的句式。
2、请个别幼儿说说“假如……”的句式。
四、老师与幼儿一起点评结果
教学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假如没有太阳》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877字。
大大班教案及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牙齿健康的标准,知道蛀牙的原因。
2、懂得要爱护自己的牙齿,养成4个护牙好习惯。
活动准备:
ppt。
活动重点:
懂得要爱护自己的牙齿,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活动难点:
理解牙齿健康的标准,知道蛀牙的原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是不是非常喜欢猜谜语呀?
师:张老师今天请小朋友猜一个谜语,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的听,如果你猜出谜底,请你把你的小手举起来。
师:"小小石头硬又白,整整齐齐排两排,天天早起刷干净,结结实实不爱坏"(牙齿)。
二、健康的牙齿的标准
1、让幼儿自己说自己认为健康的牙齿是什么样的?
师:我们小朋友真棒,答案被你们猜出来了,是牙齿。关于牙齿的秘密你知道多少呢?我现在来考考你们,好不好?
师:你们知道什么样的牙齿是健康的吗?(你认为的)(请个别幼儿回答。)
2、请小朋友想想自己的牙齿是不是健康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根据牙博士刚才说的那几点,想一想你自己的牙齿是不是健康的.?我请你来说一说,你的牙齿是健康的吗?为什么不是健康的?
(请个别幼儿回答,引出蛀牙。)
三、关于蛀牙的形成
师:我们班有许多的小朋友的牙齿都不是健康的,有好多小朋友有蛀牙,可是你知道蛀牙是怎么形成的吗?
(请个别幼儿回答,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蛀牙是怎样形成的?
(播放蛀牙形成视频。)
进行总结:如果口腔不干净,牙齿表面会堆积大量的细菌,细菌在食物中的糖的帮助下,产生大量的酸,时间久了,酸对牙齿进行破坏,造成龋洞,蛀牙就形成了。
四、探索解决蛀牙的方法
师:你们都知道了蛀牙的原因,可不可怕呀?那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把这些细菌消灭掉,你们来讨论一下,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护牙齿?
(请幼儿来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牙博士是怎么告诉我们小朋友的?
(播放护牙视频。)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吃完喝完嚼无糖口香糖可以保护牙齿吗?
(播放唾液护齿的原理视频。)
大大班教案及反思篇5
活动背景:
苏霍姆斯基说:“音乐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艺术手段。”我爱音乐,幼儿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发现美,产生愉悦的心情。在一次课间活动时,我无意间听见幼儿在唱《两只老虎》这首歌曲,再仔细一听,他们把歌曲中的内容改掉了,换上了别的小动物还一边做动作,非常开心。我就在想,何不为幼儿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去唱、去跳、去创编呢?对于打班幼儿来说,他们非常喜欢比赛的游戏形式,可不可以把这种比赛形式用于音乐仿编活动中来呢?于是我就有了这样的构思,设计了本次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感受音乐仿编活动的快乐,同时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根据图片内容改编歌词。
2、联系看节奏卡表演歌曲,培养幼儿读节奏卡的能力。
3、体验比赛的乐趣,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把全班幼儿分成五队,菠萝队、桔子队、西瓜队、桃子队、苹果队并配带好标记。
2、老虎布偶一个,牛、鸭子、羊、小猫、小青蛙图片各一。
3、森林动物图五张(图一、两只小狗,一只在玩球,一只在啃骨头;图二、两只小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图三、两只青蛙、一只在敲鼓,一只在唱歌;图四、两只老鼠,一只在偷米,一只在偷蛋;图五、两只熊猫,一只在笑,一只在哭。)
4、《两只老虎》节奏图谱,已学会唱这首歌曲。
活动过程:
1、在律动《郊游》中边表演边进教室。
“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邀请我们到森林里去玩,请每队的小队长要带好自己的同伴,跟紧老师,别走散了。”
2、练声《森林里的小动物》
“呀,到森林啦,看看是什么动物来欢迎我们了(出示动物图片),我们一起学学它们的叫声,和它们打个招呼吧!”(师:喵喵喵喵喵;幼儿:喵喵喵喵小花猫你好。)
3、复习歌曲《两只老虎》
“我们刚和这么多小动物一起唱歌,玩得开心吗?啊,谁来了(出示老虎布偶),大家快坐好,老虎有点生气了,它说你们唱了这么多小动物的歌,怎么没唱我森林大王的歌呀,坏了老虎要生气了。哎呀呀,尊敬森林大王别生气,我们正要唱呢,你看我都准备好了。
(1)、先看节奏图谱把节奏拍一遍。
“我们先看节奏图谱把《两只老虎》的节奏拍一遍吧!”
(2)、边唱歌曲边拍节奏。
“节奏拍得可真准,下面我们一边拍节奏,一边来唱一下歌曲吧!”
(3)、请幼儿自编动作来表演歌曲(先请一个,再在老师的带动下按节奏卡表演动作)
“老虎想请你们边唱边做做动作,好吗?”(幼儿表演)
4、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创编歌词。
(1)、布置任务:你们表演的真不错,老虎看了一直咪咪笑,不过它还想考考大三班的小朋友聪明不聪明,你们看它刚给我们带来了五张图片,请你们仔细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上画的内容,按《两只老虎》的节奏编歌词。我们大三班的小朋友都是最能干的,一定没问题的对不对?呆会儿请每个小队长领一张图片带着自己的队员找个位置一起看图商量创编,每个人都要动脑筋想,编好的歌词要队里的队员通过并都能唱出来才算好,等都好后五组队员来个比赛,听听哪组唱的最好并请老虎大王来为优胜对发奖。记住,等老师一摇铃鼓,小队长就马上把图片送回来,大家快快坐回座位好吗?
(2)、幼儿分组观察图片,共同讨论创编词,并练唱,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幼儿创编时字数要工整。
(3)、请每一组的幼儿将改编的歌词唱一遍,其余幼儿一起学学唱唱改编好的歌词。
(4)、幼儿与老师、老虎大王一起评出优胜对,并边唱该对编的歌边发奖。
5、在动物舞会中结束活动。
“老虎大王听了可真开心,直夸我们大三班小朋友聪明。它想为我们开个舞会,小动物都赶来参加了,你们开心吗?你可以邀请小动物一起跳,也可以邀请客人老师一起跳,让我们跳起来吧!”
活动反思:
音乐是时间艺术,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较高也比较投入,能够真正融入到我为他们创设的氛围之中。活动开始以森林里的小动物邀请我们去玩自然而然的引出话题,激起幼儿兴趣。到了森林后一定会有许多小动物出来欢迎我们的,所以在这儿我把与小动物打招呼设计成了练声活动,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十分开心,与小动物(老师扮演)的互动较好,接着就自然而然引出了大老虎这个角色,从唱关于老虎的歌曲过渡到老虎布置任务,幼儿分组进行仿编歌曲,最后评出优胜队,都围绕情境展开活动。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好动,如果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坐着他们肯定坐不住,所以我采用这种情境的设计,让幼儿在走走、唱唱、跳跳中学习很适合幼儿也便于进行音乐教学,让幼儿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的学习。大班幼儿的竞争意识较强,用小组比赛的形式鼓励幼儿进行仿编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并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团结精神。总的来说,幼儿对该活动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如果在活动中能够运用电化教学,创造出森林的背景,小动物制作成动画,小朋友一定会更感兴趣,效果一定会更好的。
大大班教案及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表现出的两种不同情绪,尝试用动作表现牧童在牛背和嬉戏的场景。
2、了解笛子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牧童短笛》水墨图ppt、音乐、笛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笛子及其音色特点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仔细听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
第一次欣赏后
1、这首乐曲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图)
2、关于笛子你们了解过什么?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一般来说笛子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它能吹奏出不同风格的旋律,还能模仿鸟叫声呢!
3、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笛子演奏的各种声音)什么感觉?
小结:声音很连贯,越来越长,越来越远,这样的声音表现的是悠扬、安静的感觉。声音停顿、跳跃表现的是欢快、活泼的感觉。
过渡:那么刚才听到的乐曲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再听一听,感觉一下。
二、感受两种不同的情绪
第二次欣赏后
1、说说看这首笛子演奏的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感觉?
预设:优美、欢快
小结与过渡: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而且,反复地听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次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呢?是整首乐曲表现的都是同一个感觉,还是几种感觉都有呢?(边听音乐,边播放旋律图)
第三次欣赏后
1、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提示,刚才是什么感受,现在又有了什么感受)
追问:哪一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
小结并过渡:一般来说平稳的、连贯的旋律会给我们优美、安静、柔和的感觉(哼摇篮曲一段),而跳音、起伏较大的旋律会给我们欢快、明亮的感觉(哼六一)。而且我们会发现一首曲子里,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旋律风格。
2、这首曲子里就有悠闲和欢快两种情绪表现,它们藏在哪一段里呢?(观察旋律图)
过渡:你知道吗,每一首乐曲都藏着一个故事,旋律在变化就是故事情节在变化。这首乐曲里悠闲和欢快的两种情绪在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结合乐曲仔细地看一看接下来播放的画面。(结合画面,教师简短讲述故事)
三、结合画面了解乐曲背景
第一次欣赏水墨画与乐曲后
1、这首乐曲讲的是谁的故事呀?什么样的故事呢?(根据回答出示三张相应的图)
2、这三个情节在乐曲中是用哪一段来表示的呢?追问为什么?(根据回答听乐曲验证)
小结:从平稳、悠闲的音乐开始,经过起伏、跳跃的旋律再回到平稳、悠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表现出来了。有的时候故事不一定要用语言讲出来,音乐也能讲故事。
过渡:你在听乐曲的时候,你觉得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
四、尝试随音乐用动作表现骑牛的悠闲和嬉戏情节
1、牧童骑着牛一路走来,还可能看见了什么?
预设一:语言表达
预设二:做一做动作,给音乐
2、假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坐在牛背上的孩子,把你的悠闲和欢乐随着音乐尽情地表现出来吧!(老师用语言提示)
五、结束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这么优美的乐曲,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如果你愿意的话,以后可以再听一听,也许你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教学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