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之一,能够有效引导教学过程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的设计与撰写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茎与叶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茎与叶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学习方式: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1节。
三、教学内容:
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二)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26
3-4段。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三)课外练习:
认真完成《学习与评价》有关练习,迎接检查。
茎与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可能很多同学一些文章评论听说过“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的说法,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
(一)学生阅读文章,复述故事梗概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篇文章,看完之后能不能按照情节的发展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
明确:女画家琼珊感染肺炎,她的朋友苏艾悉心照料她。后来琼珊病重,看到窗外飘落的常春藤叶对生命感到绝望。苏艾很着急,为了卖画赚钱帮琼珊看病,她请楼下她们的朋友老贝尔曼来当模特。老贝尔曼听说了琼珊的情况,就在当天晚上冒着风雨画了一片叶子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最终转危为安,而老贝尔曼却因此生病死了。
(二)赏析构思
1、师: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你觉得哪一处情节最震撼你的心灵?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这样一个结局深深打动了我们。
2、师:这样一个小说的结局同学们觉得在构思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泊桑的《项链》同样也是在最后来了一个情节的逆转:辛苦十年赔偿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有力地讽刺了主人公的爱慕虚荣。
启示:我们从两篇文章的.结局的方式上应该会获得写作上的启发,要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在结尾来个出人意料。 (结局出人意料)
3、 师:你觉得小说安排贝尔曼死去合理吗?作者在安排贝尔曼去世前,前文有哪些交代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理由。
明确:
①他是老人年纪60开外
②常年酗酒他喝松子酒总是过量
③身体不好充血的眼睛总是迎风流泪
④环境恶劣那晚天气总是风雨交加的
⑤这个地区肺炎流行,很多人因此生病了
我们能够看出来,出人意料的结局不是突然的,不是捏造的,而是有很多的铺垫的,是暗藏机关的。
我们同样与《项链》作比较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
(1)借项链时,女友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2)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
(3)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启示:所以我们在写人记事的时候,在对情节的处理上要注意前后的照应铺垫,让故事经得起推敲。 (文中暗藏机关)
4、 师:小说一开篇就将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万念俱灰的琼珊推到读者面前,医生断言与苏的悲伤,琼珊的万念俱灰使人对琼珊的生已不再抱有希望,而此时小说的情节陡然一转:经过漫长一夜风雨的吹打居然还有一片藤叶挂在藤枝上,琼珊一天天好起来,读者也如释负重。不料情节再生波澜,再次在读者心灵上引起撞击:贝尔曼先生患肺炎去世了;更令读者感到意外的是墙上那一片藤叶竟是假的,是贝尔门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那个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用自己的生命画出的杰作。整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我们再来看一下《项链》这篇文章,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文章也是曲折不断。“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想引人入胜,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应该学会一波三折,写出事情的波澜。 (事情一波三折)
a) 赏析人物形象的塑造
师:小说在文章的构思上独具匠心,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再来看看本文的主人公贝尔曼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找出集中写贝尔曼的三次。
明确:初见贝尔曼: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 酗酒成性 爱讲大话 牢骚满腹
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语言描写 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可恶的叶子”、“可怜的琼珊”、“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再现贝尔曼:侧面描写 苏艾的转述
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
归纳:外表平凡性格有点讨人厌但却有爱心甚至自我牺牲的老画家
启示:在我们的学生习作中人物的塑造往往好人无缺点,坏人无优点,人物形显得单一、呆板,而在这里贝尔曼的外表和内在形成了反差,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也显得更真实,也更能打动读者。 (外表与内在的反差)
茎与叶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树叶的自然美
2、利用树叶的自然形态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资源:
1、经验准备:尝试较简单的树叶制作
2、物质准备:色纸边角料、剪刀、双面胶、牙签、放置落叶的筐、垃圾分类箱
活动与指导:
一、捡落叶,观察感受树叶的美。
大家一起到幼儿园的后花园观察秋天、捡落叶。提醒幼儿要捡各种完整的落叶。
二、整理落叶,发展分类能力。
回到活动室,要求幼儿把自己组的落叶分类,分类的标准由每组幼儿自己商量决定。
三、制作树叶玩具,发展动手能力。
师:"你们想想看,这些漂亮落叶可以用来做什么?"(幼儿自由讨论)教师示范做拖鞋:找一片大一点的厚一点的叶子,在树叶的前面一点的中间划一个小口子,然后把靠近叶柄的`叶子划出一圈,把叶柄插到切口处固定。一只可爱的叶子拖鞋就做好了。教师请一个幼儿穿这只拖鞋,走一走,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四、教师提创作要求
1、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2、可以和同伴协作完成;
3、可以利用辅助的材料。
五、幼儿分组制作教师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作品,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醒幼儿注意树叶的特性,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小心。
六、展示作品,场地整理请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放置在展览区,大家自由参观。
每组幼儿先在组内进行选拔,推荐出一件最佳作品,向大家展示和讲解。
最后是场地整理:工具归位,多余的材料放回原处,废物分类放到分类垃圾箱。
延伸活动:
1、剩余的完整叶子放在美工区,为区角活动提供材料。
2、剪下的树叶、破的树叶,自由活动的时候拿到后花园进行填埋,为树木提供养料,使树木明年长得更好。
活动反思
一、设计意图
本活动在设计时,在考虑提高幼儿美工技能的同时,十分注意幼儿环境情感方面的培养,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树叶之美,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情。活动中,首先组织幼儿捡落叶,并进行落叶分类,让幼儿在环境实践活动中真切地体验环境的美,然后请幼儿利用树叶的自然形态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使幼儿进一步感受自然物的天然美及艺术美。利用大自然中的废弃物制作玩具,玩具淘汰以后重新回到大自然中,体现“为了环境的教育”理念。
二、效果分析
这个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因为从来没有用过如此“脆弱”自然物制作过玩具,所以他们都细心地进行制作,大部分幼儿都能够独立完成,他们制作了很多的玩具:如手表、帽子、盒子、动物面具(兔子、蝴蝶等)、花篮……在最后的整理中,幼儿能够把自己的所有的东西都整理好,很多幼儿在延伸活动中还在兴致勃勃地“研究”。
茎与叶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的品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
乐学善思办法
从小说的情节入手,整体感知全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和体味欧·亨利短小说意外的结局的特点。本课重视生命教育,围绕叶子这一问题,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提升内心感悟,逐步将学生推向生命本质的认识高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而那些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为此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最伟大的赞美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小说。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
2.小组内读文,交流,汇报。
(1)在别的叶子都飘落的情况下,他仍然长在那;
(2)对于琼珊来说,那片叶子是她同人世间的唯一联系;
(3)对贝尔曼来说,那片叶子是他的'绝笔,是他的临终杰作。
3.指名读出琼珊关于最后一片叶子的语句,谈感受。这是对他的语言描写,读出了琼珊对生命失去了信心。这一切被前来探望的贝尔曼知道了,出示句子:“听了琼山的事,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的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贝尔曼做了什么?指名读出语句。老师板书。
4.分角色读最后一段,(旁白、苏艾)出示句子“后来,他们在……颜料”过渡:作者并没有实写老贝尔曼画叶子,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想象:老贝尔曼是如何画的叶子?要求: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有适当情景描写。
5.琼珊能康复,除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用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吗?
当然,琼珊的康复仅有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她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要看她自己呢?就是因为在这生与死的抗争中,只有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获胜。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它,有没有勇气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的低谷,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至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支柱。
三、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可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修鞋姑娘》一课也采用了这样的描写方法。小组内学习:
画出对修鞋姑娘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修鞋姑娘具有什么品质。
四、板书设计:
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生病---病危进医院---去世
茎与叶教案篇5
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选文章。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课前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师点评共同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第1、2题师提问,生抢答,第3题一学生读答案,其他学生纠正,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并识记。第4题生回答,师点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
2、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逛(guàng)来逛去 矮墩墩(dūn) 砖砌(qì) 昵( nì )称
蹑(niè)手蹑脚 苔藓(xin) 气吁吁(xū) 殡(bìn)仪馆
一筹(chóu)莫展 一幢(zhuàng)楼 撒(sā)手 咆哮(páoxiào)
窗槛(jiàn) 瞥(piē)见 掺(chān)假 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数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苏艾揭示叶子不落的
谜底
四、合作探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10分钟后学生展示讨论结
果,师进行精彩点评。)
1、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
明确: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 作品集中写贝尔曼">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
“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形象二:(侧面描写)
医生:“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人格升华后,重新审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教师点评:艺术的天地里有无穷的创造力,精神的奉献更是无价的财富。贝尔曼以其生命为代价,奉献了绝世的杰作,生花妙笔绘就了人性最美的花园。他将五彩斑斓凝聚成了世上最浓的生命之绿。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价值。”贝尔曼因这片世上最美的叶子,永远活在人们心灵的上空。
3、 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它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试分析琼珊能康复的原因。(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语段,阅读品味,可从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和出现后琼珊的身体状况和思想变化来考虑。)
明确:
第一问,是杰作:(1)从画技方面来分析,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她们,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2)从体现的主人公精神方面来分析,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它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和信念,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
第二问,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琼珊
处境——肺炎重击命悬一线
心境——灰心绝望数叶等死
→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出现后:琼珊
处境—鸡汤、掺葡萄酒的牛奶、小镜子、看煮东西
心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永不凋落的叶子暗示她世间还有真情,这个世界并没有完全弃她而去,活着是多么的美好,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拥有信念,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曾经有位女记者问霍金">霍金先生这样一个问题:霍金">霍金先生,难道您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霍金用键盘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一个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是的,霍金不过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要梦想还在、希望还在,生命便无所谓悲哀,叩亮希望之灯,便能活出人生精彩。
4、 贝尔曼为琼珊冒着风雨画藤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当堂练习(学生完成并展示,师进行点评并指导片段写作的方法)
指导写作:
1、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展开,人物有了,还要有具体的环境和情节。
2、要有细节描写,要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思考: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试作分析
婴儿的哭声是他发出的生命的最强音,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婴儿的母亲的“安详”和婴儿的父亲的“微笑”都体现出人间的温情,这一切感化了“我”,拯救了“我”,治愈了“我”内心的伤痛,使“我”领会到活下去的意义。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贝尔曼和琼珊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活出自己人生的风采来!最后以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并把这首小诗送给大家(多媒体展示):
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六、作业布置:
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藤叶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试续写,字数约300字。
1、运用想像,要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本堂课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文本为基础,紧扣文本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一节课的时间有些紧张,可将“拓展延伸”部分作为作业处理。
茎与叶教案篇6
【教学目标】:
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感受人性的光辉、信念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相互扶助的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的形象,了解“欧亨利式结局”的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善”、“奉献”等抽象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把握内容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并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时,必须包含“常春藤叶”四个字。
开端(1——11):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引出下文的“常春藤叶”。
发展(12——36):写琼珊不听劝慰,望着“常春藤叶”等死。
高潮(37——50):不落的“常春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51——55):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常春藤叶”不落的谜底。
2.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梳理课文。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看看整个故事发生在几天时间。
时间人物情节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等着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下,自己也死去。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看到常春藤叶犹在。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常春藤叶犹在,琼珊满怀希望,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因为常春藤叶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3.从上面的情节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常春藤叶在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大体上说说有哪些作用
常春藤叶,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常春藤叶,是琼珊生命的希望;常春藤叶,是文章中心的聚焦;常春藤叶,将主线琼珊的病情和暗线贝尔曼的故事联系到了一起,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二、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现在我们先从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入手,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老贝尔曼画下了这幅最后的常春藤叶,他的事迹感动着我们。
1.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文中贝尔曼出现了几次第一次给人以怎样的印象
外貌描写:
摩西:是犹太教的创始者。——威严的人,并不是个普通老爷爷的形象。
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小鬼:很古怪。
描写他的胡子和脑袋都是怎么描写的
作者用了两个艺术世界里的人物的进行刻画,形象写出了他似乎生来就是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作者说他是失意人:他是有真才实学的,没本事不叫失意。
替艺术区里的年轻艺术家充当模特——奉献精神。为什么不画画却充当模特
贫困,雇不起模特。照顾青年成长。
唠唠叨叨地谈着未来的杰作——内心很痛苦、焦虑,只得借酒浇愁。
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看家凶狗。性格暴躁。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充血的眼睛迎风流泪
为什么充血可能喝酒喝得很厉害——很失意,于是借酒浇愁。
迎风流泪:他是60开外的老人,经受不起风的猛吹,更不用说经受风吹雨打——更为后文老贝尔曼的风雨作画之艰难埋下伏笔。凸显其伟大的人格。
咆哮——符合他的暴躁性格,表现了他直爽的性格特点。
小结: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艺术就是在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和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
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实的人物站立在我们的眼前。
小说第一次介绍老贝尔曼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的。
他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外貌描写),是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
2.看看第二次写贝尔曼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发现这一次主要是通过他与苏艾的对话描写来体现的。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贝尔曼、苏艾和旁白。
世界上有这样的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说话语气怎样太直白,太伤人,可以说他的情商比较低。
但是思考下,他为什么说出那样伤人的话,说琼珊是傻子——爱之深,责之切。他坚决反对琼珊把自身的生命交付给一片叶子。正是希望琼珊活下去,才会极力批评琼珊的想法。
没有心思——把琼珊的事当了一回事,十分重视,心情不能平定下来,心不在焉。
可怜的小琼珊小姐——充满了悲叹、可惜之情。照琼珊的想法,树叶必定会掉光,那么年轻的琼珊必定会去世。
语言、动作描写——朗读,读出前半部分的抱怨口气,后半部分的可惜之情。
女人气、嚷道——可以说,老贝尔曼的说话内容、说话方式极其粗鲁。如果老师每天这么像吵架一样地说话,你们肯定受不了。你怎么看待这种说话方式
——苏艾与之讲话根本没有关注老贝尔曼的这种说话形式。苏艾之前的回答也不过是将内容关注于老贝尔曼是否肯做模特而闹情绪。可见苏艾根本不关注老贝尔曼的说话方式,由此可以猜测,苏艾与老贝尔曼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关系亲近,不会为些性格问题而产生隔阂,是理解对方的。
说话内容中,后半部分继续讲到了什么——琼珊。你怎么看待他的反复提及琼珊,根本不考虑苏艾的话对老贝尔曼而言,琼珊的生命才是重中之重,没有解决琼珊的困境导致他一直耿耿于怀。既写出了老贝尔曼的同情、善良,也为后面的作画原因埋下伏笔——十分担心琼珊的'生死。
小结人物性格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他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他说“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说明了老贝尔曼有没有可能画这片叶子
3.贝尔曼完全有可能画这片叶子,而小说的结局,第三次写到贝尔曼时,通过医生的交待:“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和苏艾的话:“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这个结局让我们对他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
总结: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只有他才是这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只有他才能创造出最后一片叶子。
4.文章主人公是了老贝尔曼,最能体现他品德的是画树叶,就一般的小说而言,可能有大段的细节描写,刻画老贝尔曼画树叶的经过,但世界巨匠却出乎意料,没有实写,你如何理解作者这种艺术构思
明确:留白,给予想象、创造的空间。
请同学们闭眼想象当时的场景,之后我们来交流。
5.以前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歌颂的人物,都是完美的。而本文的主人公,却有不少缺点,暴躁、酗酒、唠叨、失意消沉、好高骛远,你如何看待世界巨匠的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
◆贝尔曼明显是一个矛盾体,人物塑造得很真实,是个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并不是完美的人物。
三国演义:曹操大奸臣,没有任何优点。诸葛亮足智多谋,成了神仙。人物是个扁平的人物,并非圆形的人物。
而红楼梦46回“只见他穿着半新的藕合色的绫袄,青缎掐牙背心,下面水绿裙子。蜂腰削背,鸭蛋脸面,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脸上的“几点雀斑”,让丫鬟形象立即真实起来,让人叫绝;广告中脸“象新剥的鸡蛋”,那只是广告。
◆贝尔曼的缺点,更为后文老贝尔曼画画救人做了鲜明对比。正是这样一位暴躁的、看似不近人情的人物,最后竟舍身救人了,更凸显老贝尔曼的人性光辉。
6.开始时,我们说过,常春藤叶在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能有更深的理解。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也就是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
◆自然界中的叶子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自然中的叶子,琼珊生命的寄托。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
◆对于画出的叶子,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
首先,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意味着什么
最后的一片叶子,对琼珊而言是精神支点、精神支柱。
对贝尔曼来说,又有什么更深的内涵对贝尔曼而言绝笔、杰作。
整片叶子中,能体现出什么呢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闪光。
通过常春藤叶,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三、鉴赏小说结构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小说结局部分,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众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和铺垫吗这样的结局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符合生活逻辑吗
(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
—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
—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
(2)突然去世可能吗
是病情发展的必然。
前文伏笔——“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2)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
前文伏笔——“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特点:小说的结局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伏笔:
1)贝尔曼尽管脾气暴躁、缺乏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
2)当贝尔曼得知琼珊想法后,跟苏艾一起“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3)“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
照应“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4)“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照应“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亮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只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表达效果: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的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使得主题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3、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多处伏笔暗藏。
(1)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
(2)“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3)“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茎与叶教案篇7
【 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教学难点:
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导入:
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
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
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2、介绍作家作品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十余年中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主要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同情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始料未及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令人赞叹。
二、体验分析文本
1、学生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体验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
琼珊因生肺炎而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好友苏艾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而琼珊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死去。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
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迷: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终生追求的杰作,也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生的信念。
3、这样的结尾合乎情理吗?前文中有哪些铺垫?
(1) 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 为什么会是贝尔曼来画这最后一片叶子?
明确:
( 1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琼珊就像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琼珊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哀莫大于心死。把最后的一片藤叶作为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贝尔曼画的常春藤叶慰藉了这个寂寞的心灵,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子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
( 2 )铺垫:“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他们担心的瞥着窗外的常春藤。”心地善良:“可怜的小琼珊小姐”“愿意替你效劳” 苏艾早已知晓但故意保密,当琼珊脱离危险,不寄希望于叶片,苏艾告诉她“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结尾处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但对他的具体行为却不着一笔,在情节结构中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使得小说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风雨交加的夜晚,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再造)
三、鉴赏人物形象
1 、讨论小说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从全文看,贝尔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赞美、讴歌的人物,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底层人之间的真诚友爱,灵魂的高尚这一主题是由贝尔曼体现出的。只是,前文中没有用太多笔墨,而且始终是作为普通人来刻画的。这也正体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征。
2 、讨论主人公——贝尔曼的形象。
要求:圈划描写贝尔曼的语句,理解小人物的平凡与伟大。
前文写他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暴躁,唠叨,说大话。但他的不凡举动表现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先抑后扬)
“锯齿型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的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苦难的世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贝尔曼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四、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例句品读)
例句 1 :“到了 11 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例句 2 :“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少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作者用幽默、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幽默的描写中领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五、作业布置
1、发挥想象,补写作者隐去的那段画家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节。
范文:寒雨夹着雪花落个不停,贝尔曼哆嗦着蹬上了摇晃着的长梯,一边用手搪着调色板好让雨水不溅到新调的绿颜色中去,一边用干布在墙上擦出一块干燥的地方,好让画上去的颜料不散开来,雪落在他的身上融化了,冰冷的水透入了衣服中,又湿又冷,但他却顾不了这么多,一片翠绿的常春藤叶画好了,他细细地端详了一会儿,最后他又挤了些黄色的颜料到调色板中用画笔把两种颜料和在一起,抹在叶子的边缘,这回他僵硬地笑了笑,带着一份满足,颤抖着下了长梯。
2、拓展阅读《麦琪的礼物》,隐去结尾,为它续写结尾。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妙。
【 教学反思 】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篇小说,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我抓住欧·亨利小说情节设计出人意料,扣人心弦的特点,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是哪个人物?全文以什么来贯穿始终?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斯的生命?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贝尔曼身上闪烁着怎样的人性光芒?从情节结构的梳理到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后过渡到思想意义的讨论——赞美平凡人之间相濡以默的友情,赞美人性的美好。正因为人性的善良,世界的美好,才让我们对生充满了眷恋。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同时, 要激励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信念,活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精彩,这才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最好方式。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那片不肯凋零的绿叶,那是生命的绿叶。让我们永远记住的那一抹绿色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