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通过多读书、多观察,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作文打下基础,作文内容的条理性决定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中秋节的作文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篇1
今天,20__年9月14日,是20__年的中秋节。
今天姑妈、姑伯、昊子表哥都要来我们家吃饭。俗话说,中秋节时的月亮是圆的,表示一家人团圆,还真不耐。平时,要么昊子哥哥到外地上大学不能回来;要么就是姑伯要谈生意,没有时间来;再就是爸爸要去襄樊工作也不能来。现在,一家人终于能团聚在一起了。
今天菜的类容真丰富:有鸡汤、红烧肉、还有油焖大虾,好吃极了。我先吃了一块红烧肉,好吃极了!又吃了一口油焖大虾,更是好吃,简直就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
一家人吃完了饭,都坐在沙发上看“中秋晚会”,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演的节目很精彩,里面还表演了许多幽默的小品,逗得我们哈哈直笑。
突然,我想了一个问题,边问妈妈:“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呀?”
妈妈笑着说:“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哦,原来是这样。”我说。后来,我们又吃了宵夜——月饼。月饼有很多不同的馅,有:蛋黄馅、莲蓉馅、豆沙馅……。因为豆沙和莲蓉馅太腻了,于是,奶奶泡了一壶铁观音。以前中秋晚会上就有这样一句话:”吃月饼,喝热茶,越吃越热。
我吃着月饼,望着天空,只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不禁让我想起了苏轼的那首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吃完月饼后,姑妈、姑伯……向我们告别走了。
这真是一次愉快的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篇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人们都会想起身在异乡的亲人,还会在盘子里摆上月饼、水果等好吃的食物,献给月亮。
从爷爷家回来,妈妈说把献月亮这个任务交给我,我很乐意地接受了。我在家里便拿着盘子找起了好吃的,一看:草莓味的月饼,给嫦娥姐姐吃一个;香甜的水蜜桃给嫦娥姐姐吃一个;又红又亮的大苹果也给嫦娥姐姐吃一个,咦,还有酸奶呢,给嫦娥姐姐尝尝鲜!盘子里堆得满溜溜的,我小心翼翼地捧着盘子,把它放在窗外,希望嫦娥姐姐能够美餐一顿。献完月亮,我们一家来到楼下看月亮,只见乌云布满了天空,棉花团般的云朵聚集在一起,月亮躲到哪里去了?我自言自语道,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处有微弱亮光的地方,那里正是月亮藏身之处,是嫦娥姐姐太害羞了吧?
过了好一会,她才缓缓地揭开自己朦胧的面纱,忽而又羞涩地扯来一片云朵蒙在脸上,我急切地盼望月亮再次露出脸庞,月亮好像明白了我的心事,驱走了周围的乌云,露出了自己皎洁的面容,这时候的月亮又大又圆又亮,真美呀!我仿佛看见高高的桂花树,还看见嫦娥姐姐怀抱着玉兔默默地思念自己的丈夫……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身在他乡的大舅和姨妈,还想起了与我们骨肉相连的海外同胞,海外华人与祖国大树相连,人们一定在思念着彼岸的亲人。
在这里,我希望海外同胞能够与祖国的亲人欢聚一堂,我衷心祝愿我们国圆,家圆,人团圆!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篇3
古代诗人们都在中秋上费了很多笔墨。像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大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然而每家每户的中秋都是独特的,我家就是其中之一,当然其中也不失美好。
今年中秋之夜与往常不同,窗外没有了那朗朗明月,而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我们家还同往常一样,爷爷总是在下午就把他一直珍藏的八仙桌摆在阳台边,用布仔细得擦一擦。做完菜,待到傍晚时分大家才就座,虽然外头下着雨,但我们还是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窗外。只见窗外的雨像细针一般,织补着一片安静祥和的夜,再看看天空,没有了从前中秋的明亮,但看看云也是有透出一些微微亮光的。您想一想,在这样的意境,氛围中,与家人坐在窗边,共品一茗龙井,聊聊近况,侃侃心事,是多么惬意啊!
我看着这样的天空,不禁想到:如果在今天,苏轼还会写下如此闻名的《水调歌头》吗?李白还会作下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吗?这些问题依旧在我的脑海里,想着,想着……
今年中秋,大人们依旧谈着和以往一样的事情,你顺不顺利?父母是否安康?子女是否有余力?……然而这些问题问了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但总是觉得,每年都感到是美好的。
想了半天,终于想出点儿眉头:我们年代不同,所以机遇不同;遭遇不同,所以经历不同;人不同,所以想法不同……所以名家的诗也是独一无二的。
今年中秋,此时此刻,这个机遇,这些经历,此刻想法,我也作一首诗,在特别的中秋,作一首特别的诗:
今年十五无月明,只闻得雨声未停。
与亲共度此良辰,共赏得月饼风尘。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篇4
国务院决定将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一起,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全国放假一天。这是顺应民意的重大举措,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几千年来,中秋节这个古老节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重要习俗和美丽的传说,激励着人们更加尊老爱幼,更加向往美好的未来。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每年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总是在一天劳碌之后,在寂静的夜晚,仰望月亮,寄托他们心想亲人的哀思。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永远铭记我脑海中的千古绝唱。
今年的中秋节,恰逢我们伟大的祖国60华诞,两个节日汇集在一起,真是百年难遇,喜上加喜。
今年的中秋之夜,月色特别皎洁,美不胜收,但我仔细观察,尚有美中不足之处,因此,我发现月亮还不够圆,不够亮。正在我疑虑之时,爷爷似乎明白了我的心思,笑哈哈地说:“今年中秋节的月亮是‘十五不圆十六圆’”!我听后说:“原来是这样,不过今天的月亮可是长达12小时观赏呢!”此时此刻,外面静悄悄的,万籁俱寂,阵阵凉风穿过窗户,轻抚着我的脸庞。
我转过身,凝望着小桌上摆放的月饼、瓜果之类的供品,双手合掌放在胸前,口中喃喃自语,对亮婆婆寄予了无限期望。随后,我和妈妈手挽手去散步,我们站在马路上指着银盘似的月亮,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又展现在我的眼前。我说:“你看月亮婆婆的脸,永远挂着慈祥、温和的笑容,静静地望着大地。”妈妈沉思片刻,不禁对月光肃然起敬,接着对我说:“是啊,你看月亮婆婆。她,默默无闻,总是黑夜里出来,为夜行的人们照明指路;她,正直无私,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全部敞开献给了人类,难道这种精神不可贵吗?”
我看着悬在夜空中的月亮,环顾照在大地上的月光,沉思着妈妈的一席话,思绪万千,心里憧憬着将来总有一天,我会登上月球,去和月亮婆婆会面。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篇5
中秋月圆,维系着远离家乡的人们的乡愁。——铭文
“希望人长久,共万里。”这首诗讲的是北宋诗人苏轼远离家乡,中秋只能一个人喝酒玩乐,但心里却思念着弟弟,可见苏轼想要团圆。圆圈代表团圆。
中秋节,挂在天上的月亮像一个灿烂的水晶球照亮了黑暗的世界。树木、河流、建筑都包裹在一层银色的薄纱里。天空中点缀的星星早已黯然失色。明亮的月光像一条倾斜的清澈的小溪充满了大地。圆代表美。
在中秋节,人们不仅可以赏月,有时还可以看烟花。
在行政中心,周围的道路已经充满了水。人们整齐地服从警察的命令,就像在表演节目一样。月亮照在地球上,人们戴着银白色的面纱。很快,烟火像流星一样出现了。
天空中的烟花五彩缤纷,人群中的欢呼声连绵不断。看着美丽的烟花,人们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和寒冷,陶醉在美丽的烟花中。一会儿烟火如散花,一会儿“菊花”满花。
远离家乡的人看到这张图都会很开心。圆圈代表幸福。
烟花散尽后,人们迎着中秋的凉风有条不紊的回家,天上的月亮依然那么圆明亮,像一颗超大的夜明珠。
这时,街上静悄悄的,人们已经睡着了。远离家乡的人会忘记烦恼。夜晚的烟花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圆圈代表幸福。
新月如牙,半月如瓢,满月如西方孩子明亮的眼睛,以独特的情调照亮世界。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篇6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